字里相逢 “养”出来的文人书法
2017-03-30 10:48
来源: 深圳商报

字里相逢 “养”出来的文人书法

人工智能朗读:

文人趣味收藏越来越受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白谦慎以董桥为例,指出诸如董桥这类文人虽未跻身书坛画界,但是其艺术趣味却引领着,或者说,代表着当今书画鉴藏的方向。“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挥金如土的富豪们喜欢的是大而艳的张扬。可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中,文人手札、诗稿、有题跋的拓片等走红,不正说明,董桥先生倡导的文人趣味逐渐被认同。”

据了解,作为最早策划并将其作为独立门类推出的公司,西泠拍卖在2009年秋拍中设立了“名人手迹碑帖法书”专场,获得100%的成交率,胡适的《尝试集第二集手稿》以212.8万元创下近现代名人单件稿本最高纪录。2013年5月,鲁迅手稿《古小说钩沉》在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以11.5倍于起拍价的690万元成交;2013年5月,“曾国藩手书家训”从10万元起拍,最终以230万元成交;2013年11月,出自鲁迅亲笔的《致陶亢德信札》,全文不过200余字,却拍出655.5万元的天价,一字均价3万元;2014年1月,在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拍卖新纪录。

近代文人学者,由于大多自幼受过传统的国学教育,勤习书法,身心皆修,不少皆拥有相当高的书法造诣。近几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界兴起收藏、研究近代文人学者书法的热潮,文人学者的书法或者信札很受青睐,而古代文人书札更是成为藏家和爱好者竞相追捧的佳品。“省视欣赏这些书札,几乎都沿袭着中国传统手札的形式:笺纸典雅,毛笔书写,起首、结尾,修辞、遣句,表意、抒情,不越传统藩篱,字迹绚丽多姿、张弛有度,语言博雅圆融、逻辑谨严,字里行间透着学者的修养才情,片言只语洋溢着文人的精神风尚。”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曾如是说。

书法是需要文化来支撑

董桥常慨叹“写毛笔字的人少了,爱惜书法的人也少了”。随着诸如张中行、张充和、周梦蝶等老派文人逐渐逝去,文人书法是否也将会成为“绝笔”?许习文表示,情况确实如此,随着这些从民国走过来的文化人一个个逝去,也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

“书法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技巧只是表面的东西。”为此,许习文透露,这正是促使“民国学人墨迹丛书”出版的初衷。据介绍,这批书籍一方面“是民国文人群体研究的重要文献,是该特定历史时期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更期待通过这些“日常书信手稿、砚边案头纸片,用最为简单而真实的画面呈现个人性情和时代背景”。

在白谦慎看来,今天写字的人其实还有不少,但是喜欢写字的读书人已经很少了。文人文化在张充和、董桥这些老派文人的身上还有体现。“但是,这样的人很少了。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一些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够在书法技法上一下子冲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很快地就退步了。心静不下来,怎么能走得远呢?读书不是万能的,但是,真正读进去的人,心是比较安静的。”

据了解,中国传统画论中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按照余英时的理解,不先经过“外师造化”的阶段,真实世界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艺术中呈现出来,无论是竹还是丘壑。但艺术中呈现的事物并不是“造化”的简单重现,而是从艺术家“心源”中流出来的新创造。也因此,白谦慎向记者感慨道,方今“从技法上爱惜书法的人还有不少,从气息上懂得它的人真的少了。能自觉地去养字的人,就更少了。”这正是老派文人之字的可贵之处。(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

[编辑:倪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