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全面总结中国的民主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程序、参与实践和世界意义。回望中国民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民主选举方式——豆选。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流传在上世纪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歌谣,描述的是豆选,这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基层政权的重要民主形式和途径。1937年5月制定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了选举可以采取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由于当时广大基层群众90%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豆选”就成为边区革命根据地最重要的选举形式。黄豆产区用黄豆,黑豆产区用黑豆,绿豆产区用绿豆,我国不盛产豆类的南方地区也有其他代替物,比如,淮南地区用芦苇,湖北用卵石,江苏盐阜则用柴棒。不管投的是什么,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选举,履行了选举权。
从豆选开始,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的形式不断丰富,保障民主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不断坚实,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从豆选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民主选举的发端,要早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这一时期的选举权并不“民主”,袁世凯“逼选”总统就是一例,1913年,袁世凯收买数千名便衣军警、地痞流氓,组成所谓“公民团”,将国会会场团团围住,逼令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堪称近代史上的一大秽闻。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将保证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针、政策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从豆选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变的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决不乏反民主的愚民政策,封建统治者费尽心机,用百姓的愚昧无知换得统治特权的安稳。封建流毒,近代中国的基层群众90%以上仍是文盲半文盲。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此放弃民主,而是殚精竭虑,全力保障民主权利的实现,豆选就是办法之一。而今天,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更多体现和保障。国家各项制度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运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这些制度程序,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从豆选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变的是中国广大人民的认同。著名美术家顾群,曾于1946年在河北解放区写生,在当时豆选现场的触动下,创造出著名的《豆选》年画,在热闹祥和的选举会场,男女老少洋溢着笑容,排队领豆,将豆豆投进好人碗里。从豆选到电子投票,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民主参与的形式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展。从衣食住行到大政方针,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人民的意愿和呼声,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的具体实践。这种的民主怎么会得不到百姓的认同和称赞?(冀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