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24日讯(记者 靳家兴)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其中位于12号馆的“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展区热闹非凡,一系列对口支援、帮扶协作等特色文化项目及产业成果亮相,借助文博会窗口向全球传递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22日下午,深圳新闻网记者来到12号馆的广东汕尾市捷胜镇点位。走近展位,记者发现有不少逛展群众正在品尝当地盛产的海产品,整个展区被切分成海鲜品尝区、泥塑和狮头手工艺展示区与捷胜研学宣传区,集中展示了目前深圳对点帮扶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在现场,记者见到了深圳市驻捷胜镇帮扶工作队的队员张婷婷。她告诉记者,深圳对汕尾的对点帮扶协作已经进行了11年,目前镇上的产行业动能已经来到澎湃时期,故此次深圳市驻捷胜镇帮扶工作队与捷胜镇党委政府共同携手参会。
文博会逛展群众品尝捷胜当地海产品(靳家兴 摄)
捷胜镇党委副书记王创综则称,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文博会,距第一次已经十余年。在此期间,捷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该镇以文化旅游特色镇为发展定位,希望通过文博会向世界展示捷胜的非遗技艺和文旅产品的独特魅力。
捷胜泥塑:让非遗贴近生活
在捷胜的产品展位,五彩斑斓的“土叽咕”泥塑映入眼帘。“它之前是比较粗犷的,经过我这几年对颜色、图案的梳理,最终变成了种手信的礼品。”捷胜泥塑市级传承人周贵彤表示。
捷胜泥塑“土叽咕”和海陆丰脸谱(靳家兴 摄)
在广东这片非遗传承的热土上,如何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是每个非遗传承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海陆丰脸谱精美小巧,已经脱离了舞台上戏剧脸谱的刻板印象,成为民众收藏的艺术品、日常的小礼品。“因为我们之前的脸谱是因为戏曲,我们海陆丰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后来我发现它不能只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所以我就想通过我们泥塑的表现方式,把我们海陆丰脸谱的图案用这摆件的方式呈现出来。”周贵彤说道。
“文博会是一个交流的舞台,希望经过我们或者第六代传承人的努力,这些东西能从古老变为现代,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麒麟师手工艺:唯有热爱可画龙点睛
在一盏主色调非常绚丽年轻的狮头下,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麒麟狮手工艺制作者吴丰,他的狮头制作到一半,正在认真地进行挑染上色。1993年出生的吴丰表示,他是因为热爱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我十几年就开始搞这个东西,过年过节的时候舞狮来舞,别人是在看怎么舞的,而我会找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去盯着它的狮头,看是怎么制作的。”
吴丰在制作狮头(靳家兴 摄)
这份热爱与坚持和吴丰的做事态度不谋而合。非遗麒麟狮手工制作需要四个步骤:扎、贴、绘、装,吴丰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扎”。只有扎实地扎起狮头的基本雏形,之后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在这个过程中,材料使用的是当地的竹子和冰秋纸,做一个狮头要20多天甚至一个月。
麒麟狮头及其制作流程(靳家兴 摄)
介绍起墙上挂着的狮头,吴丰表示这是当地的爆款“火麒麟”——在影视作品中,麒麟大多有火的属性,所以这款狮头巅峰设计加入了很多火的因素,“眉毛什么的就像点燃的火。”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狮子的眼睛是可以眨的。“对我们传统的一个麒麟,它的眼睛是不会眨的,灵感是因为那的时候佛山的醒狮很热,我看了之后发现它的眼睛可以动,所以我就在里面设置了一个机关。”
捷胜研学:久在城市里 复得返自然
2025年年初,光明捷胜“益起行”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张婷婷表示,项目会在深圳和汕尾分别选择一些孩子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深圳的孩子需要乡村的体验,他们可以去看一看瓜果山,身处在鸟叫虫鸣的环境里。汕尾的孩子也可以接触到深圳的高科技,通过这种交流搭建起两地的桥梁。”
现在,除了公益行外,捷胜镇开始推动起产业研学项目“捷胜研学”,以非遗为核心,将当地的捷胜泥塑、海胆馆、擂茶体验等项目融合在一起,“我们现在面向的是珠三角这一带,因为我是泥塑传承人,有很多机构邀请我去做泥塑体验,所以我慢慢发现这个东西如果是一群人去传播效果更好。最后我串联了整个捷胜的吃喝玩乐,形成一个产业。”捷胜泥塑市级传承人周贵彤说道。
捷胜研学项目(靳家兴 摄)
最后,张婷婷跟记者表示希望捷胜镇的产业研学之旅能够被更多人看见。“我们希望有兴趣的单位或组织可以联系我们,可以定制个性化的体验,包括我们当地的非遗传承,我们的海洋文化。大家可以来开海胆,可以来看看螺的生长。想看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来沙坑博物馆,肯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