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5日讯(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梁舒婷)心跳无声,却能发出“警报”。胸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致命信号。心肌梗死来势凶猛,每延迟一分钟,就有1%的心肌组织发生不可逆坏死。如何识别信号?如何科学急救?如何有效预防?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近日,深圳新闻网记者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心病科,对话心病科主任潘光明,揭秘心肌梗死的识别、救治与康复全过程。
对话北中医心病科主任潘光明
惊心动魄:50岁男子突发心梗,10分钟开通血管抢回生命
50岁的王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那天的胸闷胸痛,竟是一场生死考验的开始。
那天上午,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闷痛,伴随一阵阵出汗和乏力。他立即打车直奔离家最近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以下简称“北中医深圳医院”)就诊。刚到医院,医护人员迅速为他做了心电图。
就在检查刚结束的一瞬间,他突然抽搐、意识丧失、面色发黑,情况急转直下——这是典型的心室颤动,心脏随时可能停跳!
时间就是生命!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急救流程。10分钟内完成冠脉造影,发现罪魁祸首是心脏前降支血管完全闭塞。医生迅速植入支架,成功开通血管。
经过紧急抢救,张先生恢复了意识,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这场惊心动魄的“心脏保卫战”,最终以胜利告终。
“如果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心病科主任潘光明表示,“心肌梗死的救治,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越早识别、越早开通血管,生命就越有保障。”
识别信号、打破误区:别再错过这些“求救信号”!
心肌梗死并非老年人“专属”,近年来,越来越多中青年人群因吸烟、熬夜、肥胖、压力大等原因突发心梗。潘主任指出,公众对心梗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极易延误救治。
常见误区包括:
认为“胸痛就是胃痛”,延误就医;
误以为“年轻、没有基础病就不会心梗”;
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不去医院复查;
盲目服用速效救心丸或丹参片,延误专业治疗。
心肌梗死早期信号包括:
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疼痛剧烈,伴有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放射性疼痛至左臂、下颌、牙齿、背部等部位;
无痛性心梗:部分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乏力、气促、晕厥。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切勿自行前往医院。”潘主任强调。
中西协同、智慧赋能:打造高效心梗救治体系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北中医深圳医院构建起高效的心肌梗死救治体系。2023年,医院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心病团队,围绕心衰、胸痹心痛、眩晕病(高血压病)三大研究方向,展开了系列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优化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升科室疑难手术能力。
在急性救治阶段,医院实行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D-to-B时间(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控制在90分钟以内。同时,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在PCI术后立即介入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减少再灌注损伤,提高预后质量。
此外,医院还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AI算法快速分析心电图,提升诊断效率;并建立远程心电监测网络,覆盖社区,实现心梗的早发现、早干预。
科学预防、中医助力:构建心脏健康“防护网”
心梗救治重在“快”,但预防更应“早”。潘主任指出,心梗的防控应从生活方式入手,建立科学的“三级防护网”。
对于未患病人群:
控制“三高”:血压<13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
科学运动:每周3次抗阻训练+有氧运动;
避免情绪波动:焦虑、暴怒可诱发心梗;
定期体检:尤其有家族史人群应定期检查血脂、心电图等。
对于已确诊患者:
随身携带“急救三宝”: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
掌握“胸痛自救三步法”:立即休息、舌下含药、拨打120;
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
中医辅助干预:如山楂丹参粥、葛根粉调节血脂,增强心脏功能。
心梗后康复,中医同样大有可为。医院采用“中药+功法+食疗”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中药调理:丹参、黄芪、党参等益气活血,改善心功能;养生功法:八段锦、太极等传统锻炼方式,增强心肺功能;心理调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暴怒,有助于心脏康复。
“每一次胸闷、每一次心悸,都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号。”潘光明主任提醒,“面对突发胸痛,不要犹豫、不要等待,立即拨打120,这是守护心脏健康的‘生命密码’。”早识别、快急救、科学防,是我们应对心肌梗死最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心脏健康筑起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