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啤酒厂变城市会客厅 工业遗产成改革开放文物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金啤坊创意街区。本组图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3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文物是历史的锚点,却从不该是被封存在时光里的“标本”。当一座城市以“敢闯敢试”为基因,那些伫立在街巷间的不可移动文物,能否挣脱“静止”的标签,成为与时代同频、随城市共生长的“有机生命体”?

若想找到答案,不妨走进位于罗湖区的金威啤酒厂旧址——穿过那道嵌着时光划痕的厚重红砖墙洞,仿佛踏入一座被“时光氧舱”精心封存的工业记忆容器。白天,这里是城市里难得的“慢节奏艺术角落”,阳光落在锈蚀的管道上,晕开旧时光的温柔;夜晚,灯光点亮敦实的发酵罐,这里又变身为都市青年的夜生活舞台,笑声与音乐裹着淡淡的麦芽香飘向街头。

金威 深圳啤酒代名词

金威啤酒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彼时,深圳的建设如火如荼,深圳啤酒厂也开始立项筹建。1990年,深圳人有了自己的啤酒品牌——“金威”,英文名“kingway”,意为:王者之路。

金威啤酒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深圳人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它几乎成为深圳啤酒的代名词,“来深圳,喝金威”的广告语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老深圳人的共同回忆。在1998年全国啤酒行业年度评比中,金威更是一举拿下四个第一:吨酒销售收入第一,吨酒利税第一,人均利税第一,吨酒利润第一,成为了深圳的一张闪亮名片。

但时代浪潮从不停歇,金威啤酒厂也渐渐驶入转型的岔路口。2016年,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单元启动规划,这一次,深圳没有选择“推倒重来”,而是以“保护为先、活化为要”的思路,让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握手。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厂区内29个大小不一的大型发酵罐、承载生产记忆的易拉罐车间、标志性水塔等“工业符号”被完整保留,不仅划定了约1.1公顷的工业遗产保护范围,还为这里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转型 工业遗产活化经典案例

2022年12月,金威啤酒厂改造成为金啤坊创意街区,作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主展场、“零号作品”正式亮相。这不仅是当年刷屏的城市级热门事件,更一跃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经典案例,让深圳的“文物活化”思路被全球看见。

粗犷的管道没有被抹去,反而成了“凝固的工业史诗”;敦实的发酵罐底座不再承载生产,却被设计师赋予新的生命——它们与现代艺术装置对话,构成一种刚柔并济的视觉语言,无声诉说着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华丽蜕变。

如今的金威啤酒厂旧址,早已是深圳“新旧文化交融”的地标:市民带着孩子来触摸工业记忆,游客举着相机定格“复古与潮流碰撞”的画面,这里不再是单一的“啤酒生产地”,而是真正转型为“内容生产中心”,成了深圳文物活化的标杆。

更动人的是,这里不仅留住了“形”,更守住了“味”。老啤酒厂的机器轰鸣虽已远去,麦芽发酵的醇厚香气却从未消散——一家家鲜酿啤酒店扎根于此,以精工细作酿出不一样的“啤酒花”:有的执着还原“老金威”的经典味道,让老深圳人找回青春;有的创新研发果味、花香啤酒,契合年轻人的味蕾;有的化身文艺空间,民谣、脱口秀轮番上演;有的围起绿植庭院,让人们在慢时光里浅酌一杯,感受城市难得的松弛。

每天傍晚,当第一缕灯光亮起,麦芽香便准时飘满街区。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碰杯、欢笑,一如30年前那个“喝金威闯深圳”的年代——历史没有停在过去,而是在这片土地上,以新的方式继续生长。

编辑:郑晓鹏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