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文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深港烽烟铸肝胆,湾区盛世开新局。
时间如大河奔流,今天,历史的指针走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节点。深圳河畔的连天楼宇与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共同照亮一部跨越时空的英雄史诗。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作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英勇抗战,为后人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为如今的深港及大湾区协同发展奠定了永不磨灭的精神根基。
深圳湾的浪涛拍打着历史的堤岸。就在几天前,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度过45岁生日,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恰是对先辈荣光的最好续写。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与“特区45载”的历史交汇点,人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时代的高度与精神的厚度。当广深港高铁的钢轨铺展成“1小时生活圈”,当晚霞掠过前海的都市天际线,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共识开始生长:前人用热血守护的家园,如今正以更紧密的姿态拥抱彼此。
日照中天,大道同行。这一刻,深港携手的每一个足印里,都盛满了理想的海阔天空。
面朝世界,万物生长。这一刻,每一个因此而热血沸腾的人,不仅是历史的回望者,更是希望的铸就者;不仅是英雄的敬仰者,更是伟业的接续奋斗者!
(一)
山河不忘,岁月有声。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短短几个小时后,日军悍然进攻香港。香港沦陷后,日军在全城展开搜捕——他们的目标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文化人:茅盾、邹韬奋、何香凝、柳亚子……这些人,是当时中国文化的脊梁。
一枝笔的重量,并不比一杆枪弱。由中共中央指挥部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作为主力实施救援的秘密大营救,迅速拉开了序幕。寻找营救对象、突破日伪封锁、安排分批撤退……回望整个营救过程,抗日游击队部署周密,巧妙周旋,各方默契合作,过程跌宕起伏。这场大营救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延续了中国“文脉”。而白石龙村作为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撤往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也因此被称为当时的“小延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营救除了救出滞留香港的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外,还营救了一批国民党驻港人员、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等国际友人,以及多国侨民,不仅跨越了阶级、党派,还跨越了民族、国家,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胸怀天下的政治品格正是中国抗战能够赢得国际尊重,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在这场秘密大营救中,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十八乡杨家村的“适庐”,曾作为中转站,亦是港九大队元朗中队的据点。它和白石龙村一起,早就超越了地理名词的概念,构成了深港抗战史上共同的滚烫的注脚。
2010年,适庐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二级历史建筑。而位于原白石龙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作为国内唯一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性纪念馆,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深港抗战烽火线上的精神枢纽之一。以时间的名义,深港都在向这样的抗战地标表达敬意。
血火淬炼英雄胆,风雨同舟两地情。
在深港抗战版图上,被标注了历史刻度的地名,还有很多。从深圳东门“鸿安酒家”到香港沙头角罗家大屋,从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的深圳大鹏土洋村,到作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重要据点之一的香港新界乌蛟腾村……一系列历史坐标连点成线,勾勒出一幅双城同心、共御外侮的感人图景。而无论是东江纵队与日军展开广九铁路争夺战,还是港九大队在香港展开城市游击战等,都是深港共同抗敌的永不磨灭的见证。
更重要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无数革命志士凝聚和塑造了东纵精神,它不仅是广东人民抗战的精神旗帜,更是历史留给后来的宝贵馈赠。它再一次昭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信仰、团结与为人民而战的坚定立场。
东纵记忆历久弥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日,由中共中央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及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凯平、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之子王勇劲分别作序的《红色白石龙》一书出版,它不仅是对一段救亡图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赋予这段历史以权威的解读与血脉的温度。
同样在近日,东江纵队战士吴柏松之子、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吴军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父辈的血战往昔,仍为东江纵队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动容;而就在近两年前,在深圳纪念广东省临委暨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的汇演中,东江纵队战士第四代后人、二年级学生钟飏以清澈而坚定的童声喊出“我们要把东纵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来自深圳经济特区新一代的响亮回应,也是一种跨越世纪的精神接力。
烽烟连深港,碧血铸山河。
八十余载风云翻涌,抗战,是双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原点。昔时,东江纵队纵横两地,秘密大营救跨越深圳河,深港以勇气与信念共同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而今,从历史中走来,深港更以并肩之姿、同心之力,共谱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一次对峥嵘岁月的崇高致敬,更是一场通往星辰大海的壮阔行军。
(二)
昔时烽火共家园,今朝湾区同日月。
当年的东江抗日根据地跨越今天的东莞、深圳、惠州和香港九龙地区,而今,历史的巨手,将这块英雄的土地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部分之一。枪声与呐喊谱写的盟誓,血与火熔铸的共同记忆,正化作今日融合的强大动力,昔日的抗战疆场上,正奔涌着发展的浪潮。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的世界级大湾区勾勒出了轮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先手棋”,更是丰富“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战略定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与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觉承担起了更大的发展重任。
珠江口曾经活跃着抗日战士的身影,而今,作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已于2024年6月通车,将珠江口东西岸通勤时间压缩至30分钟。广九铁路曾经是烽火岁月里的“钢铁生命线”,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沿着这条铁路穿梭于深港之间。而今,其历史使命已由广深港高铁全新接续。数据显示,广深港高铁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达325列,1小时生活圈覆盖香港、深圳等核心城市。
制度有别,创新无界。
如果说高铁是深港融合的“钢铁动脉”,那么前海和河套则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两个位于深港交界处的特殊区域,正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破解着深港融合的制度难题。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赋予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更大机遇。几年来,前海对照国际标准和水平,强化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监管、法治、人才等多个领域的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前海模式”。比如,前海法院烫平大湾区不同法律体系“褶皱”,率先梳理内地与香港商事法律规则异同,首创了涵盖24项衔接点的跨境诉讼规则衔接体系,规则衔接改革举措入选广东自贸区、广东法院改革案例。
当年中外称颂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从香港过落马洲、渡深圳河到达白石龙村的。而今,落马洲一带成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其深圳园区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与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它突破了“一地两检”模式,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实现创新要素如人才、资金、数据、设备等高效、便捷跨境流动。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该园区借助“一区两园”的跨境、跨制度、国际化的特殊制度通道优势,通过一次次制度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港协同创新机制”。
八秩烽烟凝粤岭,一湾潮信续深港。前海、河套作为融合支“点”、创新支“点”,撬动了深圳以及大湾区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强大动能。
岁月流转,真情永恒。
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融合的背后,是记忆的融合、人心的融合。那些在抗战岁月里共御外侮的故事,那些在生死与共中结下的情谊,早已成为深港及湾区人共同的情感黏合剂,沉淀为牢固的同心圆。
去年9月3日,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揭幕,推出首个抗战专题展览“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展现东江纵队于深港两地的抗战事迹,以纪念深港人民共抗外敌、团结奋战的艰苦岁月。深圳美术馆的馆藏《东江百日杂忆》,由漫画家丁聪为纪念文化名人大营救而创作的一系列漫画,在此次专题展览中展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香港特区政府更是举办了一系列官方纪念活动,正如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说,只有知史爱国,才能薪火相传。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特区政府会通过多种措施让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刻了解抗战历史。例如,与内地机构合作,开辟内地的精品爱国主义教育路线,推动香港学生和青年参加赴内地学习交流团前往参观学习。
青春有约,未来可期。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学会自觉来到深圳等地开启精神寻根之旅,以脚步丈量抗战印记,以赤诚之心叩响历史回音。在抗战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这样的寻根之旅、成长之旅变得愈加密集。
今年7月,龙华区举办香港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平均年龄超90岁的香港东江纵队老战士,带领20多名青年后辈,走进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追忆红色历史;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联合澳门多个社团组织的“重走东江纵队的足迹之学生参访交流团”一行80多人,来到深圳市大鹏新区,参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坪山区举行第四届深港澳青少年“未来之城创想营”活动,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深港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华南抗日武装英勇斗争史,展厅内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旧物,都在少年们心田埋下爱国精神的种子。
8月9日,“港青东纵行·鹏城忆峥嵘”实习团爱国教育周活动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启动,20余名香港青年走进东江纵队抗战故地,溯源深港同根共御外侮的历史记忆。8月27日起,香港“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在深圳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和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抗战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艰苦条件下英勇抗日的历史事迹,让他们的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冲撞。
这一场场鲜活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生动表明,东纵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历史在这里不再是书本上的章节,而是可感可触的民族记忆;传承也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共鸣,激励新时代青年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路。
进而言之,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湾区共同身份的建构。是深港乃至大湾区打造“情感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从抗战时期的“共守家园”到今天的“共建湾区”,深港及大湾区青年、民众正在书写着一份特殊的“现实答卷”。
是的,真正的融合,不仅是经济的互联互通,更是情感的相融相通;不仅是制度的衔接对接,更是记忆的共享共构。深港及大湾区融合的历史逻辑从未改变——它始于地理的同脉,成于精神的认同,终于人心的相通。
(三)
八秩风云激荡,湾区潮起东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湾区融合发展正步入深水区。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深圳的成长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展望未来,深圳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从东纵精神、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按照规划纲要的指引,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大湾区迈上更高发展台阶。
持续做制度创新的“破壁者”。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对全国57个自贸试验片区进行了综合评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能力和水平上继续领先全国,连续第四年位居榜首。目前,前海已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104项制度创新成果。年轻的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抓好制度创新支撑,推动科研物资、生物样本、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加速破解深港科研协作壁垒,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接下来,前海、河套等平台要进一步深化规则衔接,不仅要打通贸易、投资的制度壁垒,更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职业资格互认等“无人区”,让要素流动更加畅通无阻。
持续做科技创新的“链接者”。
作为一座以高科技发达著称的城市,深圳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仅以2024年为例,深圳全年GDP达3.68万亿元,增长5.8%。高位稳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深圳应联合港澳构建跨区域产学研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持续做产业协同的“领跑者”。
产业协同升级是大湾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将迎来新的加速点,为大湾区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圳应加强金融与公共服务的“软联通”,比如,将前海所形成的改革创新成果,加速向湾区西岸城市输出复制,从而提升湾区城市制度创新一体化的水平;携手大湾区各城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构建梯度布局、错位发展、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共建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能级和地位。
持续做低碳发展的“探路者”。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深圳勇担“碳路先锋”,积极探索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未来,深圳还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营造国际一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空间,以“先锋者”姿态,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化、精细化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圳经验”。
持续做人文交流的“融合者”。
通过对共同抗战历史记忆的挖掘,在深港及大湾区构建更紧密的情感纽带,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政策的协同;推出更多便利港澳青年来深发展的系列举措,更加优化国际人才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更有吸引力、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圈。
以非常之策破壁,凭时代胆气融城。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香港提出将香港北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媲美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标志的维港都会区。这是香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几年来,经过不断调整与谋划,香港北都区的发展已按下“加速键”,作为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桥头堡,深圳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深港以及大湾区融合场景将更加丰富。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规则标准衔接,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到生活圈建设,深港及大湾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稳步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所带来的勇气、胆识与眼界,将继续为深港及大湾区融合提供深层动力。
(四)
大道如铁,奔赴如虹。初心不负,其命维新。
当年烽火淬炼的抗日根据地,已蝶变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东纵战士用热血筑牢的家园,如今成了千万人逐梦的创新创业高地;文化名人大营救的烽火路线,化作贯通未来的科创动脉;曾运送抗战物资的崎岖通道,已然成为要素奔涌的开放桥梁……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正是大湾区建设最有力、最扣人心弦的乐章。
鉴往事,知来者。当年的东纵精神与“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从来都是血脉相连、同频共振。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奋勇向前;越是关键节点,越需要敢为人先。脱胎于东纵精神的深圳精神已融入城市肌理,激励深圳人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中挺立潮头。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其中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样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擘画,为大湾区的加速奔跑发出了新指令。在此过程中,深圳当自觉肩负起更大的历史使命,从共同的抗战记忆中汲取更深沉持久的力量,以历史之光烛照融合之路。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照亮未来。这块不断创造奇迹的土地,必将在时间的那端,写下更加瑰丽的融合发展诗篇。
大鹏湾潮涌浩荡,八十年如初,依然澎湃;粤港澳风正帆悬,九万里更进,誓争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