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龙:从山寮招待所到数字纪念馆 每年5万人重温文化名人大营救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深圳商报记者 肖欣静 摄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里复制的山寮招待所。(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3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曾智辉 肖欣静)在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北部门户,龙华区白石龙社区正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这里既是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关键发生地,又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典范。80年沧桑巨变,这片曾经见证生死营救的红色热土,如今已成为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地标。

烽火岁月营救文化名人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这座原本的“东方之珠”瞬间沦为腥风血雨的战场,滞留在港的数百位文化名人陷入生死危机。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爱国人士此前为躲避战火,已从上海、重庆、桂林等地辗转撤退至香港,却因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列入重点搜捕名单。

党中央在延安获悉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向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发出急电指示。周恩来亲自指挥:“香港已成死港,香港接朋友,如有可能,先至澳门转广州湾,或先转广州湾,然后集中桂林。”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人临危受命,组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展开营救行动。

经过多次侦察,确定了4条撤退路线。其中从香港岛到九龙,过荃湾,翻越大帽山,进入元朗十八乡,过落马洲,渡深圳河到达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白石龙村一线,成为转移人员最多的主要路线。

1942年1月9日,第一批文化人士开始撤离。邹韬奋、茅盾夫妇、廖沫沙、胡绳等20多人换上广东人常穿的“唐装”,化装成逃难平民,由游击队交通员暗中带领,绕过日军岗哨,到达铜锣湾避风塘渡口。

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回忆道:“偷过港九的封锁线得坐小划子,这是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敌人在海边放得有步哨,看见偷渡的划子就要射击,而在海上,还有巡逻电艇,也是对付偷渡者的。”在那个浓雾弥漫的元旦子夜,三条有竹席篷的小船载着文化人士,借着凌晨巡逻日军换岗的机会,冲进海雾,划向九龙。

1月11日清晨,这批文化人士到达九龙秘密接待站。在东江纵队短枪队的护送下,他们悄然越过日军封锁线,经过两日跋涉,终于在1月13日傍晚抵达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所在地——白石龙村,成为首批被成功营救脱险的人士。

牺牲烈士达115人

为迎接大批被营救人员的到来,白石龙村的党员和全村青壮年配合游击队,在山上建起了“山寮招待所”。村民们自发组织自卫队巡逻、站岗放哨,组建担架队接应伤病员,运送大米、柴草等物资。小小村落一时比往日热闹了许多。

“山寮招待所”条件极为艰苦,只有粗茶淡饭、茅棚草席。文化人士用山间溪水洗脸擦身,身上都长了虱子,但他们非常乐观地称之为“革命的虫子”。白天,他们或参加游击队的宣传工作,或进行抗日文学创作,或体验游击队员的生活;夜晚则和游击队员们一起联欢,互相激励、以苦为乐。

邹韬奋在游击区度过除夕时激动地说:“这次回来,感受很深,特别感到这是作家直接同抗战实践结合,创造革命文学最好的机会。”

随着营救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被安全转移到白石龙村。“山寮招待所”已容纳不下,部分体弱多病者被转移到更加隐蔽的龙华阳台山上,更多的人则分批由游击队员和地下交通员武装护送,一站接一站地从田心、茶园、惠州、老隆、韶关,安全转移到内地。

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营救行动,足迹遍布11个省市,行程万里以上,所救人员无一伤亡,很多担任护送任务的战士、沿途村民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8年10月28日,港九大队老战士联谊会与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一起,将一份115人的牺牲烈士名册安放在香港大会堂纪念龛。

红色记忆焕发时代光彩

走进今天的白石龙社区,高楼大厦与红色遗址和谐共生。从深圳北站出发,驱车不到5分钟,就能看到“夜渡九龙红磡”浮雕景墙和古意盎然的“营救长廊”。这里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所在地,每天上演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纪念馆由两个专题展厅和一个遗址展厅(天主教堂)组成,收藏了100余件文物藏品,通过2处场景复原、近500幅历史图片与艺术作品,生动再现往昔峥嵘。2024年底,纪念馆进行了数字化提升,新增“寻找文化名人”AR互动、“重走西线陆路”场景体验以及“夜渡九龙红磡”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红色历史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体验。据统计,纪念馆年均接待境内外参观者超过5万人次,团体600余个。

纪念馆不远处是文艺清新的白石龙音乐公园,公园内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小白楼”正在原址重建。这座当年作为营救指挥部的二层民居,重建后将融入公园体系,让居民在休闲时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白石龙社区创新推出的“红色小小讲解员”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有350名少年讲解员从这里起步。7岁的杨轩博从最初的怯场到现在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不仅在纪念馆为游客导览,还将红色故事带进课堂。退休居民张尚印作为银龄讲解员,用亲身经历让历史更加鲜活。

文艺创作也为红色记忆注入新活力。以当年为游击队员运送枪支的黄忠元为原型创作的京剧《蔡嫂闯关》,再现了普通村民在“大营救”中的英勇担当;非遗皮影戏《白石龙》用传统技艺演绎革命故事;微电影《风雨归舟》、音乐舞蹈诗等作品也接连问世。白石龙股份合作公司还设立了45万元的“红色文化保护基金”,专门支持红色文艺创作。

红色基因赋能社区治理

作为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白石龙社区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治理效能,系统实施“红色堡垒”“文脉赓续”“产业振兴”“治理赋能”“宜居宜业”五大工程。

社区党委创新“三问”工作法,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解决民生难题。龙腾学校门口的望辉路曾经让校方和家长头疼不已,社区广泛征集意见后,牵头联系相关部门,最终敲定加装隔离栏方案,彻底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民兴苑的喷泉池改造为休闲广场,也是在倾听民意后找到的最佳方案。

在390多栋出租屋中推行的楼栋长自治机制成效显著。221名楼栋长累计排查整改隐患1032处,安装天然气管道物理隔离护栏214栋。每月发布的“红黑榜”激励着更多人参与社区治理,排名靠后的楼栋会得到社区联合消防、民警上门“会诊”。

针对高密度城中村的消防安全问题,社区将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列为头号项目,推动应急服务站从15平方米的小隔间扩容至120平方米的标准化站点。面对老年人“下楼难”的痛点,阳光新苑党支部主动联合业委会、物业管理处,多次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最终推动多栋老旧楼加装电梯项目顺利开工。

8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精神的传承。从“山寮招待所”的茅草棚到数字化纪念馆,从军民同心护送的羊肠小道到高铁飞驰的现代化都市,白石龙的变迁是深圳特区发展的缩影,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编辑:黄春才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