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4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近日,深圳三大美术馆联袂推出重量级展览:深圳博物馆“大师刻痕——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及关山月美术馆“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将珍贵的“抗战图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艺术作品与媒介中的图像为线索,为观众开启一场穿越烽火岁月的艺术史诗。
“大师刻痕”展分“鲁迅与新兴木刻”“烽火刻痕”“记忆传承”三大板块,精选力群、李桦、陈烟桥、古元、陈九等80幅原作。陈烟桥1939年的《我们的战士》以粗粝刀法塑造钢枪与火炬般的眼神;力群1940年《听报告》定格晋察冀女战士怀抱婴儿记笔记的温情瞬间;古元1943年《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则刻画32位百姓簇拥战士的欢腾场景。深圳博物馆表示,将持续深挖东江纵队等本土抗战史迹,把“刀锋上的呐喊”转化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持久火种。
“木刻记忆”展由何香凝美术馆联合六家机构共同策划,展出珂勒惠支、罗工柳、赵延年、宋秉恒等近200件木刻及文献,设“行动起来”“战争中的艺术”“漫木·人民”“此去未远”四单元。李桦《怒吼吧,中国!》、彦涵套色木刻等经典悉数亮相。策展人强调,艺术家当年以刀为枪、以版为战场,把“人民”塑造成救亡图鉴中最耀眼的图像;今天,观众仍能从黑白刀痕中触摸滚烫的家国心跳。
“烽火铸骨”展中,关山月美术馆以30余件馆藏珍品串联“从城市撤退”“苦难与新生”“烽烟与海潮”“山水与家园”“铁骨与江山”五大篇章。7.6米长卷《从城市撤退》记录广州沦陷后千里流徙;《渔民之劫》与《归帆》并置,昔日焦土与今日渔港形成强烈时空对照。压轴之作《红棉白鸽》以铁骨虬枝托起和平鸽群,为展览落下“居安思危、守护和平”的时代注脚。
三馆展览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配套学术讲座、木刻体验、VR沉浸导览等活动,让历史在刀锋与笔墨间继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