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精神“企”示录|埋头苦干:没有捷径的赛道,如何跑出全球新标杆?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编者按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45年,是一部政策驱动的改革史,也是一部企业书写的创新史。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深圳新闻网推出《特区精神“企”示录》专题报道,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三大特区精神为线索,通过三类深圳企业创新实践解码深圳发展动力源,展现特区精神如何在企业实践中转化为创新动能和产业优势。深圳企业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辉煌的注脚,更是面向未来的方法论和启示录。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博弈的今天,深圳企业的选择,或许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参考答案。

“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曾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效率追求,但在深圳多年高速发展的背后,还有一些扎根深圳数十年的企业,在长跑中锻造出属于深圳企业的时代标杆。

从通信技术的突破到港口智能化的跃迁,从工业软件的迭代到算力基建的布局,在这些国际巨头林立、行业标准森严的基础性行业里,技术迭代的每一步都需要在既有框架下突破,创新的每一寸空间都需要用专业和耐心丈量。深圳企业以时间淬炼技术,用耐心打磨产品,用“埋头苦干”的精神穿越时间和周期,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品质内核。

坚守长期主义“凿”出5G创新之路

在中兴通讯无线算法部副部长许进看来,通信行业是典型的“长周期攻坚作战”。比如5G标准研究从2013年启动,到2019年才实现规模商用。一项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商用往往需要数年以上,这一过程需要企业秉持长期的战略眼光持续投入,而不追求短期回报。

另一方面,通信技术研发还需要应对全球化协同的复杂度。更重要的是,通信网络关乎国计民生,容错率极低。没有妥协的空间,因此每一行代码和每一次测试都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和验证。

无数工程师对技术细节的反复钻研、对架构极限的不断挑战,正是通信人对特区精神的深刻注解。4G时代,行业普遍面临提升网络容量、优化频谱效率等挑战。2014年,中兴通讯率先提出了Pre-5G Massive MIMO解决方案,旨在突破频谱限制,将5G技术预先应用到4G网络中。

许进回忆,当时公司在产品开发阶段大胆创新,自研矢量芯片结合大规模天线阵列,实现空分复用,在不改变空口、不增加频点、不改变终端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频谱效率的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当时的4G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就能提前获得接近5G的通信体验。2015年,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广州完成Massive MIMO预商用外场测试,随后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逐步实现商用。

在技术研发上敢闯无人区、敢为行业先,也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2024年12月,中兴通讯一项针对极化码(Polar码)的专利技术,第十一次荣获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专利金奖”。许进正是该技术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

极化码是一组由土耳其教授埃尔达尔·阿里坎(Erdal Arıkan)于2008年提出的线性分组码,拥有出色的错误更正能力和高效的传输性能,被视为5G时代信道编码的突破性方案之一。 然而这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信道编码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产业化落地的过程,却充满了艰巨挑战,包括如何实现性能与复杂度的平衡、如何适应多样化的信道环境等多个关键维度的问题。

“我觉得中兴通讯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在技术研发上一直坚持长期主义。”许进坦言。事实上,中兴通讯对极化码的研究由来已久,也与深圳本地高校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并持续投入资源,开展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的融合研究。许进所在的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极化码的数学原理和理论模型,结合最新的学术成果不断优化算法设计,并借助大规模仿真测试验证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最终让这一方案在实际标准中落地。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我觉得是特区给深圳企业赋予的基因密码。对于中兴来说,这12个字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底色,也是我们做技术突破的关键支撑和引擎力量。”许进说道。

从1985年成立至今,几乎与深圳经济特区同时起步的中兴通讯,在通信技术的每个代际跃迁中,都留下了里程碑式的创新成果:2G时代,中兴通讯研发出第一台具有自主产权的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ZX500;3G时代,推出国产万门程控交换机自研芯片;4G时代,首推SDR软基站xPON规模商用;5G时代,率先规模商用M-MIMO首推5G Flex haul,5G基站、5G核心网累计发货量保持全球第二。

许进还记得2007年刚加入中兴通讯时,深圳正将通信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几年后,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已位列全国前十强,中兴通讯的5G基站更是走向世界,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挑战从未停止。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未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兴通讯面向AI驱动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布局,提出“All in AI,AI for All”的战略主张。许进表示,未来中兴通讯将紧紧抓住时代机会,在智算中心以及相应的技术研发方面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

刷新港口效率“磨”出全球新标杆

作为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服务及发展部的高级经理,黄振明是盐田港从一片滩涂发展为世界级大港的见证人与建设者。1994年,他加入盐田港,成为一名中控调度员。“那时候设备非常有限,整个码头只有几台岸吊,堆场规模也很小,所有操作完全依赖人工。”黄振明回忆,“一个班下来,手心里全是汗。”此起彼伏的对讲机指令声,是那个年代港口作业的真实底色。

三十年风雨变迁,盐田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变的是技术,是规模。”黄振明说。从最初的手工调度,到如今全自动化的智能系统;从仅能停靠万吨级船舶,到如今可同时作业6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从年吞吐量仅几千标箱,到如今突破1500万标箱,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集装箱码头之一——盐田港的效率与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自2019年起,盐田港陆续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化岸吊和轮胎吊等一系列智能装卸先进技术落地,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也显著提高了安全水平,改善了员工操作环境。“现在我们在控制室里就能精准操控设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

“不变的是对客户的承诺。”黄振明强调,“船期要到点准时起航,货物要准时安全送达。”在他眼中,盐田港的“不变”,是对效率与服务的执着,是对国际贸易与供应链责任的坚守。

“工匠精神至关重要。”黄振明谈道,“既要脚踏实地履行职责,也要敢于打破成规、推进系统和流程创新。”如今他常对年轻员工说:“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艘船准点启航、每一个集装箱安全到位。”

从1993年开港的第一个集装箱开始,盐田港年吞吐量持续增长,2002年累计吞吐量达一千万标箱,2013年累计吞吐量达1亿标箱,再到后来的2021年,仅用26年半的时间,创造了单一码头以最短时间实现2亿标箱的世界港口新纪录。目前,盐田港东作业区建设正全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三个泊位码头水工将全部竣工,项目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标箱。届时,盐田港将凭借更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更深的航道条件和更高效的运营能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枢纽的核心地位。

回首发展历程,盐田港的崛起,正是深圳经济特区产业腾飞的一个缩影。这一切最终归于每一个集装箱的精准起落、每一艘巨轮的准时鸣笛,更归于无数个以黄振明为代表的特区建设者——他们以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埋头苦干,最终谱写了不负时代的港口传奇。

重构软件生态“钻”出云时代新路

从1991年借款5000元组装一台286电脑起步,到如今成为服务众多世界500强的云服务与企业管理AI(EMAI)领军者,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少春带领金蝶走过的每一步,都烙印着深圳经济特区“埋头苦干、敢闯敢试”的精神基因。

徐少春的创业史,是一部不断“钻”进市场真实需求、不断打破天花板的破局史。

1991年,深圳推出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徐少春敏锐察觉到外资企业急需本土化财务软件的巨大空间。他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借来5000元,亲手组装了一台内存只有512KB的电脑,在简陋的办公室开启了金蝶的征程。“我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春天来了。”回顾当初,徐少春语气中仍带着那股执着,“但没有埋头苦干,再好的春天也发不了芽。”

金蝶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徐少春口中“破茧”的勇气。

早期财务软件都是基于DOS系统开发的。1985年,微软推出了操作系统Windows1.0,支持多任务处理。但由于缺少中文版,Windows系统一直没能在中国大规模推广。1994年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无意间向徐少春问起:“世界银行都开始用Windows系统了,你们为什么还在用DOS?”这句话刺痛了他,也点醒了他。徐少春立刻带领团队全力转向Windows系统。1995年,金蝶推出了中国首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For Windows 1.0版”,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第一次破局。第二次是2001年,随着国内企业管理需求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金蝶毅然从财务软件跨入ERP领域,定位“企业管理专家”,先后开发了几款企业资源计划相关的生产管理软件,帮助制造企业管理的快速升级。同年,金蝶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立软件厂商。

最具挑战的一次破局是2012年的云转型。当时金蝶因扩张过快陷入低谷,徐少春深夜自省,提炼出“坚持信念、坚持信任、坚持行动”的企业哲学。在当时云计算尚未成气候的背景下,他力排众议、坚决投入。“那时没有华为云、阿里云……只有金蝶云,”徐少春说,“看准了,就得埋头干下去。”

如今,徐少春正带领金蝶“钻”向更深层的创新——将传统ERP系统升级为可感知、可决策的“企业管理AI”,构建真正的“企业大脑”。比如其推出的“金钥财报”智能体,能在5分钟内自动完成2万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分析;AI招聘系统可从十万人中精准筛选目标人才。徐少春强调:“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激发中国人最擅长的想象力。”在他看来,AI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是中国企业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关键一跃。

徐少春常说,金蝶的成长与深圳的特区精神同频共振。他高度认可深圳的创业生态:“这里是全球最好的创业城市之一——硬件、软件、服务伙伴一应俱全。”更令他认同的是这座城市的特质:“深圳企业家的开放、担当和契约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城市气质。”从早期政府的政策支持,到如今与华为、腾讯等伙伴协同创新,徐少春认为,深圳为企业提供的不仅是一个竞争市场,更是一片鼓励埋头苦干、包容失败、崇尚突破的精神土壤。

徐少春用三句箴言总结金蝶的“钻”的精神:一是立大志——“要惠及全世界的企业和个人”;二是肯克制——“专注自己擅长的,不被风口带偏”;三是坚持长期主义——“一步一个脚印,不怕阵痛,才能赢得真正胜利”。他坚信,10年、20年后,“外国企业也会用上中国的管理软件”。

从借款5000元组装设备到成长为云服务巨头,从会计电算化到企业管理AI,徐少春带领金蝶“钻”出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路径,更是一条中国软件生态自主创新、破局跃迁的新路。而这条路,正是深圳特区“埋头苦干、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注脚。

时光流转,聚光灯下的新锐赛道之外,在“长坡厚雪”的产业里做到极致,同样是一条值得敬畏的征途。从中兴通讯的通信技术突围,到盐田港的全球航运枢纽崛起,再到金蝶软件突破国产软件的关键“云”时刻,深圳企业所持的特区精神,既带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锐气,更有甘坐冷板凳、穿越长周期的非凡定力。

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时间属于奋进者。经济特区的辉煌,由“闯”起步,凭“创”加速,靠“干”成就。在新时代,特区精神仍然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深圳,依然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拓进取;今天的深圳企业,依然要以“敢闯”的勇气、“敢先”的实力、“苦干”的韧劲,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四十五载风云激荡,改革者的勇气与实干者的汗水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面向未来,深圳企业将继续以精神为“舵”、以创新为“帆”、以技术为“锚”,在全球浪潮中坚定航行,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深圳故事。

1fcea5b69470e97c271511cd033bb296.jpg

出品人:胡 文

监 制:张 辉

统 筹:叶 梅

文 字:刘惠敏、王 睿

海 报:李豫军

视 频胡津玮、翁瑞峰

编辑:叶梅 马丹责任编辑:郑晓鹏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