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4日讯(记者 潘峰 赖思为)行走一线察民情,脚步丈量解民忧。2024年8月,沙头角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以“五员合一”机制为有力抓手,推动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一年来,这一举措如春风化雨,用“行走的力量”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让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服务在一线提升,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红马甲”亮身份,“五员合一”展担当
行走在沙头角街头,随处可见身着“同心员”红马甲的党员干部。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市容环境的“监督员”、安全隐患的“排查员”,又是民情民意的“情报员”、文明新风的“劝导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据悉,沙头角街道通过“五员”合一模式,组织工作人员每日下沉半小时,保持日均80余人次常态化行走巡查,提升路面“见人率”,努力实现辖区全覆盖、问题零遗漏。同时,街道结合阶段重点工作,动态下发一线行走工作指引,下沉人员可以有的放矢,行走一线更加聚焦、更加有效。“开展‘一线工作法’后,大家脚步迈开了,问题及时发现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工作协同。”一名街道工作人员感慨道。
随处可见身着“同心员”红马甲的党员干部。
“日周月”促进度,闭环管理破难题
面对一线行走中发现的问题,沙头角街道构建形成了一套“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督促整改”的工作链条。对于小问题,工作人员现场立即整改,不拖延、不推诿;对于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每天下班前上报表格汇总,转由相关业务部门联络员认领跟办,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确保问题有人管、有落实、有回音;对于跨部门事项,街道组织联动攻坚,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攻克难题。同时,街道还建立了“日巡查、周通报、月调度”监督机制,通过每日巡查,及时掌握问题动态;每周通报问题整改情况,让各项工作进展一目了然;每月召开调度会议,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解决。
去年8月,行走干部在日常治理“微巡查”中,敏锐地发现了公园路某店铺堆放废弃电动车,这些废弃电动车不仅破坏了社区的美观,还暗藏安全风险。发现问题后,工作人员迅速现场核查,记录详情后约谈店主,阐明危害与法规。店主在了解情况后,积极响应配合,迅速联系回收车辆,将所有的废弃电动车拉走做报废处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高效顺畅,充分体现了“一线工作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无独有偶,田心社区也借助“一线工作法”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行走干部反馈街边店铺部分天花板松动,由于情况较为复杂,现场无法立即解决。田心社区工作人员收到反馈后积极跟进,考虑到天花板随时可能掉落伤人,工作人员立即通知业主整改,并向业主说明了隐患可能带来的后果。业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积极配合,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处置,还对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行为表示感谢。
转作风在一线,党群连心增福祉
干部脚下沾泥土,群众心里有温度。一年以来,众多干部行走在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质”,累计解决各类“大小微”问题2万余件,64件难点问题通过区街协同高效办结。今年第一、二季度街道道路巡检指数得分率分别为97.5%和98.6%,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居全区前列,街道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街道全体干部、工作人员在一线行走时大力宣传防控知识,动员广大辖区群众积极开展“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活动,累计发放“1130”防蚊行动宣传单超4000张,有效提高了群众的防控意识。
与此同时,沙头角街道还将干部下沉表现与考核挂钩,在月调度通报中,以表格化、图形化展现各部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类型,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干部进行通报表扬,激励干部队伍“干在一线、优在一线”。这种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善谋事、敢担当、干成事”的良好作风。
“现在反映问题后,解决更快了。”居民李阿姨的点赞,道出了“一线工作法”带来的实效。沙头角街道正以“行走”激活治理末梢,用“脚力”换群众“满意”,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