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位评委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独立打分,对所有参赛项目逐一进行评审。
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复赛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香港数码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等孵化载体代表与创业者们沟通交流。
创投机构的代表们与参赛项目创始人深入沟通。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周雅莎 马双丽 文/图)秋阳正好,鹏城风劲。8月31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穹顶下,一场聚焦“中国芯”与“低空梦”的创业盛会悄然拉开帷幕。作为国家级创业赛事——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的核心赛道之一,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复赛在此正式启幕。来自全国的90个“硬核科技”项目用3天时间展开激烈角逐,最终30个最具潜力的项目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向“湾区创业标杆”发起冲刺。
这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是一场创业项目的“巅峰对决”,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以赛为媒、聚智赋能,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动实践。当青年创客的创新火花点燃湾区的产业热土,一场关于未来的产业变革,正从这里悄然萌发。
赛道之“核”
硬科技背后的产业雄心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始终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选址深圳,正是对这座“创新之城”产业实力的高度认可。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镇,深圳已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优势——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环节,均有龙头企业布局,汇聚了海思半导体、记忆科技、中兴微电子、比亚迪半导体等知名企业。今年上半年,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424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6.9%。在低空经济领域,深圳同样领跑全国——2024年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开通无人机航线250条,直升机载人飞行2.8万架次,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连续覆盖,目标2026年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晋级复赛的90个项目呈现鲜明的“硬核科技”特征。集成电路领域52个项目聚焦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德氪微毫米波无线隔离芯片,有专注存算一体的AI芯片研发,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超高能效算力芯片,有纳米级替代人工显微镜的半导体全自动检测产业化……
低空经济领域,38个项目覆盖“天空到太空”的多元场景:有单人喷气飞行器,有致力于开发低空安全管控安防系统,有高空灭火无人机指挥控制系统,有面向超低轨道卫星的批产化霍尔混合电推进系统研制与应用……
“我们是做算力芯片的,全国产的,主要解决国外的卡脖子工程。”智芯科项目团队负责人李国群介绍,智芯科专注高算力、高能效优势的存算一体AI芯片开发,在2021年获得自主研发存算一体(CIM)核心专利,基于SRAM的数模混合技术路径,业界唯一高度混合数字电路设计,提供芯片底层设计,完整的工具链以及算法软件布局,助力实现存内计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落地。
“我们的项目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生物医疗等行业,提供力学性能测量方向的可靠数据和支撑。”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太介绍,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核心团队来自哈工大、清华、吉大、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自主研发出单目三维DIC等核心算法,致力通过DIC视觉技术提供创新的力学性能测量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赛项目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已经或即将走进产业的“实用型创新”。据大赛组委会前期统计,超六成项目已获得资本市场青睐,部分项目甚至实现几千万级变现收入。硬核科技的“含金量”,正转化为市场的“含金量”。
湾区之“融”
港澳元素激活创新生态
在复赛现场,22个来自港澳的项目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或带着香港高校的前沿研究成果,或携着澳门青年创业团队的技术转化成果,在集成电路设计、低空安防系统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我们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项目团队,项目主要是针对低空安防领域,通过数据与模型混合驱动方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开发一套面向无人机的智能监测与反制系统,可以投用于机场、部分能源设施等场景。”杭州龙跃航电科技有限公司CEO李明业表示,作为一家初创科技型企业,他们希望通过本次比赛,与大湾区的低空技术领域同行进行深化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借助大赛的平台更好地展示公司和产品。
“我们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的稀缺性。”澳门项目负责人赵毅自2008年起研究堆叠芯片设计方法,是最早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之一。 2022年,他带着这项前沿技术回国创业,成立了珠海硅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堆叠芯片EDA研发及产业化,2023年完成种子轮融资,2024年自主研发的EDA平台实现突破,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创业并非易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赵毅认为,公司虽然成立仅两年,但进展迅速,这得益于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以及团队的不懈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在芯片领域的积极布局为芯片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他特别指出,公司正积极布局出海战略,深圳所具备的地理与政策优势,对其全球化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果我们在深圳开设一个分部,将能够与香港更好联动。”
“港澳的国际化视野与内地的产业纵深相结合,正催生‘1+1>2’的创新效应。”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以赛为媒,不仅为港澳创业者提供了展示舞台,更通过“政策+资本+场地”的全链条服务,推动其深度融入内地产业生态,体现出粤港澳协同创新的蓬勃活力。
据统计,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港澳地区参赛项目已超过1700个,广泛分布于所有赛道,其中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领域尤为活跃,数字文娱、设计创意、跨境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反映出随着湾区“软联通”的深化推进,港澳创业者正加速融入内地创业生态,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版图的重要力量。
服务之“链”
从展示到对接的“全周期赋能”
如果说“硬核项目”是复赛的“主角”,那么“全链条服务”则是这场赛事的“隐形引擎”。
为了让“好项目”找到“好资源”,大赛打造了“政策+资本+场地”多维创业矩阵,构建“展示—对接—落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在“展示”环节,赛事现场设置展示区,全面呈现城市创业环境、创业人才政策、优质孵化载体及投融资机构信息,专设项目展示墙,凸显参赛项目技术优势与市场潜力。
在“对接”环节,赛事采用“6+4”路演机制,即6分钟项目展示和4分钟现场问答,由5位评委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独立打分,对所有参赛项目逐一进行评审,根据比赛得分高低遴选30个项目晋级总决赛。评委当中,既有眼光独到的投融资专家和创业孵化专家,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还有专业背景深厚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
不少评委对晋级项目在路演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本次参赛项目整体质量高,概念验证比较充分,具备很强的市场转化潜力,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蓬勃活力。一些表现抢眼的优秀项目还获得了投融资领域的专家评委的青睐,后续有望对接合作。
复赛现场还设置“对接洽谈区”,邀约深创投、深天使等知名投融资机构、多家市级创业孵化载体代表观摩复赛,为到场嘉宾提供项目手册、资源对接服务手册,现场同步设置对接洽谈区,为参赛项目代表与投融资机构和创业载体精准对接搭台搭梯。此外,赛事中还同步举办3场专项资源对接会,针对本赛道优秀参赛项目及各赛道港澳项目,开展创业政策宣介及资源对接。
在“落地”环节,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香港数码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等已提前备好“政策大礼包”。
“我们在参加资源对接活动期间,与超13位创业者沟通交流,派发创业政策资料80余份,与7位创业项目代表深度沟通项目发展情况,其中有4个项目已经到基地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交流,与2家企业达成初步入孵意向。”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营副总监严伟初介绍,广东省人社厅正在打造“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这些政府主导的孵化载体将给予初创项目配套的孵化服务、场地保障、创业培训等支持措施,全力支持创业者实现梦想。
“我们不仅要‘选项目’,更要‘育项目’。”严伟初表示,“大赛不是终点,而是创业的新起点。”
复赛期间,组委会还为参赛者安排了产业参访活动,带领优秀项目走进华为、大疆、腾讯等龙头企业,以及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低空产业园等园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了解深圳低空经济和集成电路领域从硬件创新到生态构建的全链条产业实力,助力优秀项目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生态。
资本之“眼”
从“看项目”到“投生态”的战略转向
在复赛现场,“资本”是最活跃的关键词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深创投、松禾资本、招商致远等创投机构的代表穿梭于各个路演区,手中的项目手册被翻得卷了边;洽谈区的咖啡桌上,投资人与项目创始人的对话从技术细节延伸到市场拓展,从团队架构聊到股权设计。投资者们对参赛项目高看一眼,纷纷表示,不少参赛项目质量较高、前景广阔,相信能从中发掘更多好“种苗”,孕育出新的“未来独角兽”。
“现场集结了粤财、粤科、深创投、广金控、天使母、高新投等近30家创投机构,他们现场进行项目观摩,合适的项目就会引到洽谈区域进行投融资对接。”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启迪之星创投的高级投资经理郑志炜早早就来到了复赛现场,他已经提前“瞄准”了洽谈对象。
“昨天提前注意到了一个台湾的半导体扬声器项目,其动力芯片为全球首款专为电磁场设计的半导体驱动器,核心产品在体积、功率、防水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应用于智能手表、眼镜、手机等场景。创业团队也与台积电有合作。所以今天过来现场看比赛路演实地了解情况。”双方相谈甚欢,相约进行下一步的深入考察对接。
除了台湾的这个项目,郑志炜还对接了好几个前沿项目,几天下来收获甚丰。“我们公司主要投资创业初期的项目,像这种大赛上的项目,很多是高校出来的前沿科技,创新性强,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大,商业前景广阔。我们会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投资。”
“我们关注集成电路和低空经济赛道已久,这次大赛涌现的项目让我们看到了产业的科技前沿。”招商致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张五一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本次参赛项目的整体质量较高,涌现了一批行业内具有知名度和潜力的优质项目,值得投资机构进一步对接和跟进。
据不完全统计,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复赛期间,共促成创投机构与创业项目对接150余次、意向投资金额达3.5亿元,各地创业孵化基地对接创业项目60余个,与20个创业项目达成初步入孵意向。
资本的“热情”背后,是大湾区产业生态的“吸引力”。以集成电路为例,深圳已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产业链,企业在这里不仅能找到供应商,更能找到“应用场景”——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还是航空航天,都需要大量的芯片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以及投融资环境,将会对公司的发展助益良多。”智芯科团队负责人李国群说,正因为此,他们正计划将公司总部从合肥迁移到深圳。
暮色中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复赛虽然已经落幕,但是交流仍在热烈地延续。当90个项目的创新火种在此点燃,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浪潮”,必将掀起更壮阔的波澜。
链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以“湾创未来,粤聚英才”为主题,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国家级创业赛事。
大赛共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等五大核心赛道。其中,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的初赛、复赛均在深圳举办。
本次晋级复赛的450个项目,整体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地域分布广,晋级项目基本覆盖全国,另有欧美国家的海外项目成功晋级,充分展现湾区引力。其中有111个晋级项目来自深圳,占比46.05%,彰显出深圳强劲的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力。
二是产业特点强,复赛项目集中在AI大模型、机器人、传感器、芯片设计、飞行器、细胞分子、仿生制造等关键领域,生动诠释“硬核科技”,有力驱动未来产业发展。
三是港澳项目多,港澳地区共有142个项目晋级复赛,占比31.6%,在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亮眼,有力彰显港澳活力,体现粤港澳融合度。
四是市场前景好,超135个复赛项目已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占比近30%,还有不少项目投资潜力较高,极具市场发展前景,已在大赛期间得到创投机构的关注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