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2021年9月6日发布以来,前海不断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从2021年前海扩区到2024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755.7亿元增至3008.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48.5亿元增长至697.3亿元、年均增长12.8%,进出口额从3780.5亿元增长至7066.5亿元、接近翻一番,实现“一年一个样”的发展变化图景。
深港融合加速推进
近段时间,前海岸线热度不断攀升,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玩沙看海,解锁缤纷活力海岸带来的乐趣与闲适。该海岸景观设计出自香港团队艾奕康有限公司(AECOM)之手。公司景观设计总监,香港青年罗锦斌说,“我们还同步推进前海桂湾片区国际化街区提升,将更多国际化生活方式及港味元素融进前海,落地前海。”
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前海以“硬联通”缩短距离,以“软联通”打通壁垒,以“心联通”凝聚共识,助力让港人港企更好地融入前海工作、生活。目前,前海已有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22家港企承接前海工程项目。
9月1日,前海前湾学校、前海妈湾学校正式开学投入使用,两所学校作为港澳规则衔接改革首批试点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创新引入了香港建筑师团队、香港测量师行团队及香港承建商团队参与项目建设,为深港规则衔接再添“示范工程”。
“在深港融合方面,前海已从早期单纯的经济合作,逐步拓展至社会民生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如前海梦工场推出的‘1510’政策为港人在前海创业就业提供助力,而人员流动又进一步带动两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融合,让港人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说。
高端要素加快集聚
王达认为,《前海方案》带来的“扩区”,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容,而是功能布局的战略性重塑,促进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的深度重组,实现了从“物理扩张”到“化学变化”的质变,为深圳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在前海,66万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和产业科技人才在此集聚,已构建起“引才—用才—留才”的全链路闭环,正加快打造国际人才进入大湾区“第一站”。
8月底,“前海5号楼”启用,建筑面积超6000平方米,通过打造“探索之门”“无界空间”“城市看台”等八大功能区域,为国际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创业路演、成果发布等多元服务。(下转A2版)
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活力。前海布局海洋经济“新蓝海”,吸引招商工业、中集海工、亚太星通等涉海龙头企业落地,拥有9000余家涉海经营主体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探路“天空之城”新赛道,初步构建了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场景应用、飞行测试、适航服务、展览展示、竞速比赛、飞手培训等产业链体系。
据统计,前海已集聚11家独角兽企业、超190家创新载体及20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等,构建出高端要素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生态。
对外开放动能强劲
芬兰通力电梯中国南方总部落户前海,将建设研发中心、智慧物流与装配中心;新加坡最高法院代表团深度访问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了解前海在跨境司法审判、国际仲裁等领域创新实践……事实上,前海已经成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2021年至2024年,前海实际使用外资累计1171亿元,如今,1.2万家外资企业在前海落户,20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前海投资布局。
“前海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高效的政务服务,为通力电梯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通力集团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包嘉峰说。
前海“招引”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合作上,前海引进45家港澳及国际性组织,举办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深圳·前海出海e站通启用以来,与32个国家40个海外园区运营商建立合作,累计服务出海企业超800家,形成了活跃的出海服务生态。
“《前海方案》发布以来,前海外资外贸能在复杂外部环境中逆势上扬,核心得益于其‘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精准定位,以及对国际规则的主动引入与适配。前海要持续秉承大胆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国际规则高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更好发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院长于海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