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加快打造城市文明典范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曾相莱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寄望“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始终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和殷殷嘱托,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充分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着力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以文化人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理论武装不断强化。率先建立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深圳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浏览量位居全国市级平台前列,基层理论宣讲工作4个项目获中宣部表彰。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深圳这十年》丛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综合开发研究院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60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更加巩固。

主流舆论强劲有力。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等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汇聚澎湃正能量。实施“光明强音”工程,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主题宣传,打造“圳学习”网络传播矩阵,优化提升“春天的故事”网络评论品牌,持续奏响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最强音”。创新构建“宣传部门+党政机关+各区+智库学者+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媒体”大舆宣格局,常态化举办政企新闻和信息发布培训,有力有效组织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话语权。

理想信念不断筑牢。先后举办“大潮起珠江”“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等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参观。印发实施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任务清单,创新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至15个。获评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8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4名学生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发布名单。

城市文明更加彰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促进文明行为的地方性法规,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并连续七届保持荣誉,71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先后培育全国道德模范7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6人,广东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12人,全市3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连续22年开展关爱行动,累计举办3.6万余项关爱活动,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400万,“志愿者之城”“关爱之城”等城市品牌持续擦亮。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率先发布网络文明素养指标体系,深入开展网络综合治理,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以文惠民 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在全球51座城市、62家剧院完成265场演出,票房与口碑持续攀升。《如意舞步》《伟业》2首原创歌曲、《秧BOT》1首创意融合舞蹈节目配乐,闪耀央视蛇年春晚。电视剧《青春之城》《湾区儿女》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动画电影《熊出没》系列持续亮相10年、总票房超80亿。推出报告文学《奔腾的深圳河》,科幻小说《时空画师》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先后有57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以来,全市文艺作品获国际性文艺奖项48个、国家级奖项643个、省级奖项950个,成果丰硕。由央视总台携手深圳共创的精品短剧《奇迹》即将上映,以15个精彩故事生动诠释深圳的城市精神和独特气质。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深圳就兴建了深圳博物馆(老馆)等“八大文化设施”。2000年以来,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图书馆新馆等文化设施。近年规划兴建了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文化设施,其中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已开馆运营,湾区书城等项目即将开放运营。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市有超1800家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十分钟文化圈”便捷可达。

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推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文化菜单”,“吾城吾歌”城市民谣歌汇、创意十二月、全民艺术季等文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近年来年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超7万场次,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连续四年获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第一。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每年开展公益阅读活动逾2万场,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工作获中宣部高度关注并向全国推广,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并向全国推广。

以文润城 塑造鲜明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脉传承延续。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构建完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积极探索年轻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持续做好改革开放史迹挖掘保护,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布首批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名单,蛇口改革开放史迹精品游径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全市登记在册博物馆达62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居全省第一。

对外文化交流持续扩大。积极主动服务大国外交外宣,全城全域打造“国际会客厅”,获评“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先后发布《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深圳城市形象片“三部曲”,“改革开放之城”“创新之城”等城市名片更加鲜亮。大力推动精品“走出去”,舞剧《咏春》创下中国原创舞剧海外巡演的亮眼纪录,近期精彩亮相上合峰会文艺演出;“聆听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等品牌文化活动先后在纽约等世界名城举办。积极推动“请进来”,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已成功举办5届,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艺术家参与,累计奉献200余场精彩演出;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馆等特色展馆有力促进中外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深圳设计周每年吸引众多国际知名设计师和设计机构参与;等等。

人文湾区建设协同推进。积极推动与香港共同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推进深港文化合作“十点共识”走深走实,《直播港澳台》等一批国际传播节目影响力持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高规格文化盛会助力湾区交流共融,深港双城双年展、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文博会澳门精品展等活动不断优化升级,深港、深澳双城“共读”“共展”“共演”日趋常态化。

以文兴业 更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重大文化平台建设亮点突出。2004年创办文博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参展国家和地区增至110个、企业机构增至6280家(线上线下),累计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地位更加巩固。2023年以来,连续3年举办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论坛致贺信。2025年,推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与第十届中国(深圳)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双剑合璧”,为全国影视剧产业、网络视听行业注入多维增长动力。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扎实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涉宣传文化领域各项任务,全面实施《深圳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深圳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建成全国首个非综合保税区内的艺术品保税仓,挂牌运营深圳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2025年新增交易额达744.97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逾15万家,从业人员约100万人,整体规模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市375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51.5%、全国9.1%,稳居全国前列。

“设计之都”焕新升级。出台实施《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全力提升文化产业“硬核力”与全球“竞争力”。深圳设计周、深圳(龙华)·米兰双城时尚周、深圳时装周等一系列设计品牌活动持续创新,与科技、艺术、工业、时尚等深度融合,深圳设计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勇担新的文化使命,锚定“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深圳最大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魅力!

编辑:林媛媛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