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多维度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引“金”入海,深圳“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金融动能”源源不断,“蓝色引擎”全速运转。在深圳,“生态碳汇”首次以市场化竞拍形式走进公众视野,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落槌,以485元/吨成交的价格刷新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时隔不久,深圳再破局,创新“碳”与“贷”的转化路径,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金融服务……

从碳汇拍卖的“首拍”破局到碳汇质押的“首贷”创新,从海洋金融联盟的协同发力,到多元化产品的精准服务,深圳持续探索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蓝色金融服务体系,引“金”入海,不断拓宽“海洋+金融”的融合边界,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澎湃的“蓝色动能”。

搭建新平台 资金要素流动更顺畅

“海洋产业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的产业,金融机构关注较少。但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非常可观,一旦研发、推广成功后,稳定性非常好。此次联盟的成立,让我们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更好的互动合作。”深圳灏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所说的联盟,正是今年7月刚成立的深圳市海洋金融联盟,由银行、保险、金融租赁、投资机构等多元金融主体,共同发起设立的产业金融平台。

该联盟汇聚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打造政企金对话、资源对接、生态协同共建的核心阵地,形成“金融+海洋”的深度融合。联盟成立大会同时举办了首次海洋金融对接会,绿色航运、高端装备、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的26个涉海项目在现场对接“金融伙伴”。

金融产品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资金要素沿着平台搭建的“快车道”流向深蓝。

依托海洋金融联盟,深圳已初步建立覆盖银行、融资租赁、保险、投资机构等多领域的金融机构库,以及特色海洋金融产品的金融产品库;此外,通过产业协会联盟持续收集涉海企业融资需求,初步形成覆盖海洋产业多领域涉海企业融资项目库。

今年6月,市海洋发展局与国开行深圳市分行成立专班,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支持涉海“一带一路”项目、支持高端海洋装备制造项目、支持高端船舶融资和海上运输项目、支持海洋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等内容。首批超300亿元重点项目正加速推进,今年截至目前,已推动招商局LNG运输船项目、中集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项目融资落地超60亿元。

打造新产品 金融服务匹配更精准

上线一周,贷款投放便近1亿元。今年5月,深圳首个海洋渔业场景普惠产品“蓝海惠贷”正式发布,创新提出“蓝色产业+金融+数字化平台”的金融解决方案,依托政、银、企大数据深入融合,实现“一点对全国”,为核心海产企业及其上下游提供融资便利,创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行业痛点。“蓝海惠贷”为华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游数十家涉海涉农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服务。

早在2023年,建行深圳分行打造的首家海洋渔业特色支行便正式亮相。“我们定位为深圳建行海洋产业专营金融机构。”深圳建行海洋渔业支行相关人士阐释,通过与多方合作打造“蓝色粮仓数字图谱”,并充分运用数字化打法,围绕价值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闭环,破解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与堵点,全方位服务从种苗、工船、网箱养殖、捕捞、冷链、生鲜平台到餐桌预制菜的海洋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业态。

蓝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深圳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国有大行的各自优势,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和装备等加大信贷支持,推出“蓝海惠贷”“养殖贷”等海洋金融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港口和航道、绿色船舶制造、绿色渔业等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4%。

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布国内首只权威海洋经济主题股票价格指数——“国证蓝色100指数”,涉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等海洋及相关产业,全面反映我国海洋经济上市公司股价运行态势,引导金融资源向海洋领域集聚和优化配置。自去年年底至2025年7月2日,蓝色100累计收益率为16.5%。

蓝色债券也是一种支持海洋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金融工具,此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联合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5亿元蓝色债券,定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蓝色基金加速推进。在已成立运作深圳绿色航运基金、前海中船智慧海洋基金等市场化基金基础上,拟设规模15亿元的深圳市海洋产业基金正遴选管理机构,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围绕深圳市海洋产业,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弥补深圳市在海洋产业集群政策性金融服务方面的不足,与现有的市场化投资基金互补联动,打造全周期、全链条的海洋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发力新赛道 蓝色产业发展更国际

船舶租赁行业作为航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贸易和海运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深圳积极开航线、拓港口、全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全球竞争力。港口及特种船舶更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战略支撑。

今年7月,中建投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在前海设立2个船舶租赁SPV(特殊目的公司),将各购买一艘6.4万载重吨的ULTRAMAX型新造散货船,计划均落户为“前海”船籍港船籍,以经营性租赁方式出租;8月,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亦在前海新设4个船舶融资租赁SPV,由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100%持股。

前海已落地船舶租赁项目实现全品类覆盖,涵盖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两类模式,包括散货船、成品油轮、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电缆敷设工程船和大型LNG运输船等多种船型。至此,前海自2022年启动船舶租赁业务,已累计落地48个船舶租赁项目,资产总计达168亿元,资产价值跃居全国第三。

未来,深圳将通过深化深港船舶租赁领域合作,依托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优势,重点推动与香港甲醇燃料加注制度制定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租赁+绿色能源”跨境业务示范效应,联合船舶制造、新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探索“租赁+技术创新”模式,引导产业资源向新赛道集聚。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紧紧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汇聚各方金融力量投资海洋产业,探索海洋金融产品创新与海洋风险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编辑:黄春才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