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深圳市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显示,8月22日至29日期间,全市888个伊蚊监测点中有超过四成不符合防控要求,其中292个监测点达到中高密度水平,成为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高风险区域。
监测覆盖74个街道的物业小区、学校、医疗机构等10类重点场所,结果显示公园、城中村和物业小区问题最为突出,分别有64个、59个和62个监测点被列为中高风险点。
从监测数据来看,公园类场所以64个中高风险点位居榜首。这些公共场所人流量大,绿化植被丰富,积水容器较多,为伊蚊提供了繁殖环境。特别是那些设有景观水池、盆栽植物和废弃容器的公园,更容易成为蚊媒孳生的温床。
物业小区和城中村分别以62个和59个中高风险点紧随其后。这类居民区通常存在多种积水隐患:阳台花盆托盘、闲置容器、废弃轮胎等都可能在一场雨后就成为伊蚊的孳生地。
建筑工地和学校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场所。工地内有49个监测点密度超标,学校则有43个。这些场所常见的积水问题包括临时容器积水、排水沟堵塞、绿化带积水等。医疗机构虽然中高风险点数量相对较少(15个),但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防控要求更为严格。
防蚊灭蚊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上铲除蚊虫孳生的窝点。专家建议,居民每5~7天应检查并清理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翻扣闲置容器,倒掉花盆、瓶罐、水桶等容器积水。对于水生植物,应每周换水,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根系,同时还要注意疏通沟渠,填平洼地。
居民应减少在蚊媒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的户外逗留时间,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剂。室内应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要保护好婴幼儿免受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