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以前办二手房过户,要先赎楼、解抵押、再抵押和登记,等上好几天,现在执行的二手房带押过户,既可免去数万元‘过桥’赎楼成本,提交材料后又能很快领证,太方便了!”在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市民宋女士拿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称赞说。
不动产登记牵动千家万户,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重要制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围绕科技赋能、便民利企,持续拓展智慧应用场景,让“无感登记”变成“有感温度”。
数智赋能
高频业务办理持续提速
近年来,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快”字为核,持续压缩登记时限,提高服务效能。
自2019年12月起,深圳市不动产登记60项业务全面提速,不动产转移登记办理时限压缩为3个工作日,不动产首次登记办理时限压缩为4个工作日,取消了为期30个自然日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公告。办理时限计算标准,同步调整为按24小时为1日计算,以受理时间为起算点。
2024年,服务效能两次大提速,对资料齐全、权属清晰、符合登记条件的事项办理时限再压缩。截至目前,居住权首次登记,海域使用权及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登记(变更登记),林地使用权及森林、林木所有权登记(变更登记),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高频转移登记类型、居住权变更登记、居住权注销登记等业务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抵押权登记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居住权注销登记等更压缩至当日办结。
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同时聚焦“简”字提速,对于企业间的存量房买卖、抵押、变更等登记业务,申请人无需预约和排队,专窗办理,即来即办,30分钟内即可完成全流程,且免费邮寄到户。
数字协同
多部门打破壁垒 构建“数据魔方”
办理时限持续压缩的背后,是深圳市对“优化营商环境”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生动践行。据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标准,为审批流程做减法、为服务做加法、为发展做乘法,不动产登记事项的产权归属‘悬而未决’时间得到大幅缩短,既快速明确产权归属,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又为企业和市民大幅降低了住房、融资等场景下的时间成本。”
围绕“通”字突破,申请人信息一次填报后全网通用,无需重复提交身份证、户口本等纸质件。“现在买房不用重复交身份证、户口本,系统自动调取数据,太方便了!”刚办理完二手商品房转移登记的李先生对高频材料“免提交”服务赞不绝口。这一便利的实现,得益于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联合公安、税务、民政等14个部门打通数据壁垒,构建的跨部门“数据魔方”。
数字协同还带来服务流程的再造和协作模式的创新。以2021年创新推出的多种“带押过户”模式为例,“数据互通”有效解决了传统二手房交易中“卖方需先筹集资金还清贷款”的痛点,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企业和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全域全时
应用场景创新彰显“有感温度”
数字协同的深化,更体现在以“全时全域”为特色的服务场景全面升级,构建起全流程、全场景、高效率的智慧登记服务体系。
围绕“云”端升级,“一窗通办”持续迭代。目前,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26项58类中高频登记业务已实现全流程全环节网上办理。“一窗办事”平台,集预约、申办、缴税、进度追踪及不动产登记信息、地籍图、以图查房、电子证照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并不断优化升级。2024年11月推出的线上“撤回登记申请”“材料补正”云柜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办事大厅”,实现登记业务“指尖办”。
多种“云”端服务也创新推出:“帮办”新模式,帮办人可代申请人登记信息上传材料,申请人完成身份验证后,系统自动受理,显著提升便利性、体验感及安全性;“一站式”网上自助综合信息查询,查询用户可登录深圳市不动产综合信息查询平台,随时随地查询多达19项的产权转让尽职调查所需信息;“以图查房”、线上授权查询、律师在线查询等服务,实现“全面查”“便利查”;“24小时不打烊”服务,依托全市各登记服务厅、公证处布设的600余台自助查询终端机,同时把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功能集成至深圳政务服务一体机中,达成了查询终端在全市范围的广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