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掌门人|王晖:用明天的技术培养后天的人才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编者按】匠心筑梦,技能成才。深圳职业教育正以创新之笔书写时代答卷。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品牌栏目《职校掌门人》,对话职业技工院校校长,深度解码深圳职教的特色路径与育人优势。

在这里,每一所学校都是工匠摇篮,每一次探索都在呼应城市发展的脉搏。我们将以鲜活的故事、真实的声音,展现深圳职教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图景——为产业赋能,为未来育才。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0日讯(记者 张蓝云 视频记者 欧媛媛 聂凡哲)走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工业软件实训中心,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教室里的黑板与课桌,而是一条条全自动产线正在运转。身穿工服的学生们站在操作台前,编程、调试、优化——他们控制的,正是业界真实使用的智能制造生产线。

2025年6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信大”),成为深圳第二所公办职业本科大学。此次升级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更是深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职校掌门人》栏目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进行了专访,他谈职校生的职业规划、谈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谈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他说:“职业教育应当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应向未来展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接受《职校掌门人》栏目专访

“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国产工业软件”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本地产业,这是它最大的特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作为一所以“信息”命名的高校,深信大紧紧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所需的数字技术领域,而工业软件则是这一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从设计、制造到管理环节,多数核心工业软件依赖进口。这不仅导致产业安全存在隐患,也在技术迭代和创新自主性上受制于人。“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发展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产品和生态,”王晖强调,“这不是可选项,而是一条必由之路。”

为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从2021年起率先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布局工业软件专业,成为首个开设该专业并培养出首批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学校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国产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打造了一条全国产工业软件为底座的现代化制造实训产线。

“工业软件在2021年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环境”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工业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教师谢鹏回忆道。在“无可用之教材、无可学之环境”的背景下,学院从零开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编写教材、构建实验环境,逐步形成了符合国产工业软件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学校注重产学研融合,与华为、汇川技术等国内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攻关。“我们不仅培养人才,还直接参与到国产软件企业的实际研发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谢鹏介绍。这种“教学—研发—应用”一体化的模式,极大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前瞻性。

目前,该校工业软件专业已建成涵盖产品设计、程序开发、系统集成与调试的全链路教学能力。实训基地中的智能产线完全模拟真实工业场景,实现无人化运作,学生可通过编程与算法控制设备完成自动化生产任务。“我们培养的不是操作工,而是能够用代码和AI驱动智能制造的系统设计与开发者,”谢鹏说。

在王晖看来,推进国产工业软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和未来竞争力的战略使命。而职业教育,正是实现这一使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工业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教师谢鹏向记者介绍还原企业车间的实训教室

用明天的技术,培养后天的人才

“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今天的市场,更要看到五年、十年后的产业格局。”在王晖看来,教育最大的误区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应对明天的挑战”。而深信大要做的,正是打破这一怪圈——用明天的技术,培养后天的人才。

王晖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当前广东省集成电路从业人员约16万人,但随着多家制造企业产能爬坡,未来一两年内急需新增2万至3万名专业人才。然而现实是,全省所有高等院校(含本科与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不足3000人。“人才缺口如此巨大,如果我们仍按照当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等到他们毕业时,技术可能已经迭代,岗位需求可能早已变化。”

为此,深信大构建了一套“未来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针对深圳“20+8”产业集群布局,提前3-5年规划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我们不仅关注今天的‘卡脖子’难题,更瞄准明天的‘颠覆性技术’。”王晖表示,学校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布局,都是基于对未来产业生态的研判。在课程体系上,将预计在未来3-5年内规模化商用的技术转化为教学模块。

这一前瞻性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2023年,深信大集成电路专业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85%进入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平均起薪远超传统制造业岗位。这些学生中已有多人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在国产芯片测试、自动化设计工具链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适应产业变迁,更在于引领产业升级。”王晖说,“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推动技术进步,而不仅仅是适应技术应用的创新力量。”

用明天的技术,培养后天的人才,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校企合作,要真的双向奔赴

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指出:“过去校企合作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其核心在于学校单方面认为培养人才输送给企业就是最大贡献,却忽略了这些人是否真正符合企业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深信大创新性地提出“协同交付”合作模式,与汇川技术等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王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学校不仅为汇川培养人才,还直接协同交付了一个价值200多万元的产线自动化制造产线订单。“汇川派出核心工程师,我们派出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真实的产业项目,而非学校里的仿真项目。”这种深度合作让企业看到了学校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奔赴”的转变。

微电子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李春霞介绍了“双师共导”机制的具体实践:“我们的产教融合实训室每个教室由两位老师负责,一位是企业的工程师,另一位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在企业参与频率方面,她补充道:“实训月期间,企业老师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授课,至少持续2-4周。”

这种深度合作需要大量投入——李春霞透露微电子雪雁整个产教融合实训室的费用超过9,000万元,高标准的投入确保了学生能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学习,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保持同步。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机制。深信大与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共建了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与商汤、大疆等专精特新企业共建了16个产业学院,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产教融合网络。

校企合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还体现在对企业发展的实质性支持。王晖分享了一个观察:“很多企业从中小企业成长到上市公司,实际上是跟伴随着我们一起不断进行产线迭代和技术升级。”当企业感受到合作的价值时,双方的合作关系才会更加深入和持久。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深信大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微电子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李春霞向记者介绍产教融合实验室

打造人才蓝海,而不是红海

“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必须改革,我们不能让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在一条独木桥上内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指出,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往往导致人才同质化竞争,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信大推行了“代表性成果”教师评价改革。王晖解释说:“我们不再单纯以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衡量教师水平,而是关注教师在不同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发展路径——有些带学生竞赛表现出色,有些则擅长企业技术研发,这些都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改革三年来,学校能够获得晋升的教师数量增加了,代表性成果维度也更加丰富,职称评审实现了零投诉。

面向新质生产力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王晖提出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理念:“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在AI的发展,很多技术鸿沟会被AI工具迅速填平。这种变化不是让人失去工作,而是推动人才向更高端发展。”

为此,深信大着重培养学生复合型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王晖认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未来在职业竞争中才能够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社会认知的转变是深信大面临的另一挑战。王晖坦言:“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认知是需要转变,而且这些年已经在开始发生转变。”虽然学校近年录取分数线已达到580分,远超本科线,但许多家长仍有“读不上本科才读职校”的刻板印象。

王晖强调,最关键的是职业教育自身要做强,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当职业教育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作待遇的时候,那么这样一个社会的认知就会转变过来。”

△记者探访学校诗经文化基地,学生正在练习吟唱

选择学校的过去,还是放眼城市的未来?

“当我选择一所学校的时候,是在选择这所大学的过去,还是在选择一座城市和你职业的未来?”王晖校长建议,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职业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随着公办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迈进,职业院校正在不断重塑其在产业中的独特贡献。

深信大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学校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国内高职首家上榜该学科的职业院校。

超过50%毕业生主动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等深圳支柱领域,近三年毕业生入职头部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占比22.6%。

面向未来,深信大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关键办学能力、核心育人成果和示范引领效应位居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前列;到2035年,实现“数字人才培养高地、技术研发服务重镇、职教国际交流窗口、师生发展幸福家园”四大愿景。

王晖校长表示,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高适应、高融通、高质量、高活力、高贡献发展之路,通过实施专业争先、聚才强师、产教深融等12大工程,加速建设信息技术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但如何把‘大有可为’变成‘大有作为’,需要每一位职教人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学好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王晖校长说。

编辑:黄芷苑 王容责任编辑:单铭捷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