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金价格的上蹿下跳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在价格波动表象背后,一场全球资源争夺和资产重新定价的暗战已全面展开。

▲图源:IC Photo
上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0月货币政策会议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美国将在未来几个月结束缩表。考虑到美联储已于9月18日实施年内首次25个基点的降息,叠加市场对年内还将有两次降息的普遍预期,这意味着美国宽松的流动性闸门即将全面打开。
回顾本轮美元周期,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传统的美元潮汐效应并未如期上演。以往,美国通过加息周期引发新兴市场危机,随后在降息周期中以低价收购优质资产的收割模式,这次未能完成闭环。
不仅收割目标没有实现,持续的高息环境让美国原本就不堪一击的制造业雪上加霜。试想一下,市场资金购买国债或存放银行能得到超过5个点的无风险收益,谁还愿意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较低的制造业。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在2024年已降至9.98%。这一数据延续了其长期下行趋势,2000年该比重约为16%,而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数字曾高达28%。制造业空心化的趋势蔓延,迫使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资源控制。毕竟,没有原材料的制造业如同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低价资源和资产底座,美元天量流动性的释放就会给他国做嫁衣,这显然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今年全世界拱火,随后又扮演和事佬角色的原因。特朗普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主动制造或利用地区紧张局势,随后以调停者身份介入,从而在谈判中获取关键资源的控制权或优先开发权。特别是在全球竞逐AI发展主导权的今天,充足的能源与稳定的战略矿产供应,已成为决定一国AI产业高度的战略基石。
事实上,今年以来,美国频繁斡旋刚果(金)与卢旺达的冲突,表面是推动地区和平,实则瞄准了刚果(金)在全球钴资源供应中近乎垄断的地位,这是新能源电池不可或缺的战略矿产。在中东推动巴以停火,既是为了稳定全球油气供应、保障美国在当地的房地产与基建投资,更深层的意图是维持美国对中东能源格局的影响力与定价权。同样,积极调解印巴冲突,目的是为获取巴基斯坦境内丰富的铜、金及稀土矿产资源打开通道。而特朗普不遗余力地推动俄乌停火,看中的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境内丰富的稀土资源,以及战事平息后原油价格回归稳定和回升。
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在此轮美元高息的货币环境中,中国艰难抗住了资本外流的压力,在低利率和偏通缩的环境中,主动刺破了房地产泡沫,拆除了可能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这颗最大的雷。更关键的是,中国还通过产业配套政策,卷出了世界最强制造业,并在工业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加持下,逐步完成了对全球资源网络布局。在刚果(金),中国资本在当地钴矿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蒙古,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在蒙古铜矿等矿产资源的运输与出口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南美,中企在秘鲁投资并运营的大型铜矿基地对保障中国铜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关键资源的布局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嵌套。
事实上,中美两国在资源战略上采取截然不同的路径。美国的资源争夺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预算投入。特朗普政府通过制造纷争、外交斡旋、经济援助甚至巧取豪夺等方式,为美国企业获取资源开辟道路。这种方法见效快,但可持续性存疑,且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则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和商业驱动。中国企业通过长期贸易合同、直接投资、联合开发等商业化方式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这种模式基于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市场规律,更具可持续性和韧性。从现有的格局上看,两种模式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资源布局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未来几年,全球格局的重塑将取决于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的博弈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控制上游资源来维护其经济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凭借制造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巩固其发展基础。在这场变革中,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凸显。金融资本可以快速流动,但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需要长期积累。制造业优势和市场潜力,才是支撑一国长期发展的根本。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具潜力的国内市场、快速迭代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以及不断增长的创新能力。这些基础优势,正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保障。
作者 | 郑创彬
编辑 | 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