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从“裸奔挨打”到“主动布局” ,深圳所经历的正是中国正在经历的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图源:图虫创意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产权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商业板块之争,而是创新生态、制度环境、国际话语权的综合较量。

在多年的发展中,深圳科技企业正在经历着从“裸奔挨打”到“主动布局”的关键转变。

以今年10月中旬举办的第二届“湾芯展”上横空出世的新凯来以及旗下的万里眼和启云方为例,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正以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全链条的生态构建,为深圳企业扬帆远航筑起一道坚实的知识产权防线。

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与保护示范区“双示范”城市,八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据《深圳市2024年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4万件,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6.9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倍,相较于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

知识产权正以“深圳速度”,成为企业出海的“核心通行证”。

被动应诉就要挨打

在四十五载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尤其以华为和中兴的通信设备、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大疆的无人机、荣耀和传音的手机、影石的运动相机等为代表的“深企军团”率先出海,国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图源:IC  photo

但随着企业出海步伐加快,知识产权纠纷也从偶发走向常态,成为“被动应诉就要挨打”的前车之鉴。

某知名咖啡品牌与泰国商标之争的案件是广为人知的经典案例。该企业在进军东南亚市场时未提前注册商标,被当地公司于2019年抢先注册,复制了同样的logo及店面设计,并开设山寨门店。

企业于2021年起诉,诉讼过程波折,直至2025年才通过另案获胜,获赔约1000万泰铢。但此役已延误商机,耗费大量法律成本与管理精力。

国际巨头之间的较量也十分激烈。如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的西门子和美国GE在海上风电领域历时多年的激烈专利诉讼,输的一方面临市场准入禁止和赔偿,报道的赔偿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

今年,《关于扩大深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型开放的提案》被深圳列为市领导重点督办提案。调研组在走访通信、新能源、消费电子等行业企业时发现,企业普遍面对标准必要专利诉讼、国际许可谈判等挑战。

跨境电商批量打击、海外商标抢注、NPE恶意诉讼等问题,成为企业出海路上的“拦路虎”,导致企业普遍陷入“两弱两难”困境,即维权意识弱、能力弱,资源寻找难、维权过程难。据统计,深圳涉案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特别是跨境电商企业。

如何从“被动应诉”转变为“主动布局”?

如何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商业话语权?

企业“走出去”遇到困难时,如何及时通过“拉回来”诉讼或仲裁,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这些问题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共同呼声。

开始建立新秩序

最新统计显示,深圳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密度居全国第一;还有1.08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小巨人”1025家、423家上市公司,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

为了护航这体量庞大的“深企军团”,知识产权布局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

无论是中国司法机构关于通讯头部企业在标准必要专利领域的国际规则参与,还是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中面临的商标抢注、NPE诉讼等挑战,都在推动深圳加快构建从预警、布局到维权、交易的全流程服务体系,谋划着从“跟跑”到“领跑”的系统性突围策略。

面对挑战,深圳从制度层面系统破局,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推动惩罚性赔偿、技术调查官、行政禁令等制度落地,构建司法、行政、仲裁、调解协同的保护体系。

企业也逐步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制定者”。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知联会副会长,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兼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主任陈巧梅介绍说,2013年,广东省高院在华为诉交互数字公司案中,首次明确中国法院对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具有管辖权。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康文森公司与华为公司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中,作出中国知识产权领域首例禁诉令裁定。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彰显了中国司法机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也为标准必要专利国际规则的完善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3月,深圳国际仲裁院发布中国首部《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将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等争议纳入受理范围。引入仲裁、调解机制,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有效地提升深圳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这标志着深圳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

全链条保护生态的“深圳样本”

在制度突破之外,深圳也在全力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国家、省各项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中取得较好成绩: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评优秀,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考核连续三年优秀、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海外维权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多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在服务体系方面,深圳通过“2+2+11+N”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流程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专利向产业转化,通过多链条司法保护筑牢权益屏障。

其中,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深圳分中心、德国与新加坡海外保护工作站的设立,形成了“事前风险监测、事中应对指导、事后能力提升”的全流程护航机制。让“产品未销,知识产权先行”成为越来越多出海企业的共识。

在执法协同方面,深圳推动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检察办公室、仲裁中心等专业机构,在全国率先实现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一体化管理,打造“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

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知识产权的角色正从防御性权利向战略性资产跃升。

面向未来,深圳的使命不仅是构筑企业出海的“战略屏障”,更要打造吸引全球智慧、激励万物生长的“创新沃土”,厚植一片让全球创新主体安心扎根、放心发展的“制度绿洲”

此事虽艰,做则必成,前路纵有万水千山,深圳已踏征程。

统筹丨胡 文

作者丨赵文硕

编辑丨梁 煖

编辑:梁煖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