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记者 童小晋)走进戴耘的工作室,红砖雕塑林立,旧砖瓦片堆积如山,仿佛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城市故事,院子里的石头雕塑和石头桌椅也颇有野趣。在这里,时间的流逝似乎也变得缓慢。在远离深圳市区的大鹏,戴耘将自己的工作室安在山海之间的旧厂房里,平时来往于家和工作室,两点一线,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
戴耘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深圳雕塑院,2016年任教于深圳大学,现为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雕塑公共艺术部主任。

起初,戴耘属意的并不是雕塑专业而是油画,但是在进入雕塑系以后,戴耘需要直接面对最原始的“物”,学习用泥巴塑形、用石头雕刻,电焊、打木雕,这带给戴耘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1995年,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正是各种思想风起云涌的年代。来到深圳后,戴耘深深地感受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具备的活力与勇气。在这座城市里,他感受到了一种与熟悉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流行文化,这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让他开始探索更先锋的艺术表达形式。
《生活在深圳》是戴耘2005年参加第一届深港建筑双年展时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人们小时候玩的飞行棋。戴耘将城市生活中不同人的遭遇都融合在一盘棋里,展现都市人的人生百态,也呼应了“人生如棋”的主旨。在这件作品中,观众不仅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这件作品是具有互动性的,所以观众看了耳目一新”,正是有了观众的参与,这件作品变得更丰满了。

《超女纪念碑》则是2006年10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与戴耘合作创作的雕塑作品。当时“超级女声”正火,每个人只要年满18岁就能报名,胜者由观众投票选出,这让戴耘看见了一种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的觉醒。这件作品引发了不少争议,戴耘表示:“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纪念碑都是给英雄人物立的。不过在我看来,为平民立纪念碑的行为,恰好是代表了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一种新的文化诉求的苏醒。”
同一时期还诞生了另一件戴耘的代表作《奔驰车》,是一辆由红砖制作而成的奔驰汽车。作品在上海展出时,戴耘还请来了一位时装模特配合展出。“汽车”则是可以打开门坐进去的。“2006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展现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对大众的影响和刺激。”戴耘说。
在堆积如山的红砖和水磨石旁,戴耘席地而坐,坚硬的石材在他的手中被仔细打磨,注入灵魂。戴耘始终认为,艺术家不需要迎合观众,只要将艺术做到极致,观众自会理解。

日复一日地打磨水磨石,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但对于戴耘来说,这恰好是一种对人心性的磨炼,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铁杵磨成针”。
在创作的过程中,戴耘会保留水磨石上小的孔洞和裂缝,他认为,这是“物”本身的呼吸。“当你去抚摸它的时候,会发现它非常光滑规整,甚至像是玉石那样。但我也不会让它真的那样(完美无缺),我还是想保留这个‘物’本身生命的痕迹。”戴耘说。
在戴耘的作品中,一砖一瓦不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印记,承载着城市化进程中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他用这些日常的、普通的材料构建出一个个富有深意的艺术作品,诉说着深圳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特有的时代精神。

(部分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