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首页推荐>

上市公司质押规模年内首降

上市公司质押规模年内首降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随着纾困资金的出手驰援,A股高质押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本月质押规模在年内首次出现了下降,但仍有94股的质押比例超过50%。

随着纾困资金的出手驰援,A股高质押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本月质押规模在年内首次出现了下降,但仍有94股的质押比例超过50%。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上市公司不宜滥用股权质押,并呼吁监管层正确引导。

质押规模较上月降近千亿股

数据显示,各地政府、券商、保险机构等相关产品总规模已接近4000亿元。目前已经有55只个股获得“纾困基金”驰援,其中24家上市公司以质押融资的方式获得了地方政府救援。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全市场质押股数累计为5449.87亿股,较上月底的6430.33亿股减少980.46亿股,下降15.38%,结束了2018年以来单月持续增长态势。

不过,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本周一收市,仍有94股的质押股数占其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50%,其中搜于特的质押比例最高,为83.58%;质押比例超过70%的股票有印纪传媒、美锦能源、贵人鸟、海德股份、银亿股份、茂业商业、藏格控股、曲美家具与泛海控股等9只股票。

纾困资金应慎择公司救援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建议,地方国资、银行、券商等参与驰援的机构应注重对被救援对象的选择,即有针对性地寻找优质公司。“被救援公司需要进行本息偿还,若公司经营情况太差、产能落后,拿到救援资金会无力还本付息,反而会增加它们的压力。

信和投资总监关铁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层正视了股权质押风险,但应该将受救援公司的股东减持行为视作个别现象,纾困资金只是为了暂时缓解质押风险,目前A股很多股票跌幅过大,已经到了价值区间,纾困资金并不承担太大的风险。他表示,这是特殊时期管理层采取的特殊政策,而随着行情的向上启动,质押风险等相关问题都能得到逐步解决,纾困资金也有望平稳退出市场。

郭施亮指出,股权质押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对上市公司来说,这一融资方式优于民间借贷,不宜过分否定。“若现金流较好、质地较优的公司可以考虑保持一定的质押率,但若公司现金流较弱、处于落后产能状态,则不宜过度质押。”市场对股东变相减持的情况存在担忧,他建议监管层做好政策引导,对质押率过高的,可考虑通过调整保证金等方式调节公司的质押率,提升违法违规的成本。(詹钰叶)

[责任编辑:江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