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瑞银完成对中国合资券商瑞银证券的股权交割,持股比例由24.99%提升至51%,正式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另外两家提交了控股券商申请的外资券商,野村证券与摩根大通均已获得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近期有望获批。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外资券商在经营理念与风控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券商在客户粘性上具有优势,并期待证券业出现“鲶鱼效应”。
首家外资控股券商诞生
瑞银宣布,对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瑞银证券)的相关股权收购交易已于本周一完成。至此,瑞银正式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目前,除瑞银外,瑞银证券的其他股东方及持股比例分别为:北京国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33%股份,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4.01%,中国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1.99%。公开消息显示,工商登记变更已于12月11日完成。
从时间线看,瑞银控股进程推进得十分顺利与神速。今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5月2日,证监会官网“行政许可及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服务中心”的“审批进度”一栏就出现了“瑞银证券股权变更”的申请,状态显示“已获受理”,瑞银证券成为首家申请控股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核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瑞银证券14%股权、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12.01%股权转让给瑞银集团;并核准瑞银成为瑞银证券主要股东,UBS Group AG成为瑞银证券实际控制人。
另外两家外资控股券商也有望近期获批。5月8日,野村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拟持股51%;9月28日,这一申请获得了证监会一次书面反馈。5月10日,摩根大通向证监会递交申请,拟建立一家持股比例为51%的证券公司,并计划未来数年内,在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持股比例增加到100%;10月12日,这一申请获证监会受理,11月12日获得证监会反馈意见。
业内期待“鲶鱼效应”
“这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步骤,逐步放开外资进入证券业的门槛,有望出现‘鲶鱼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博士余凌曲向记者表示,与中资券商相比,外资券商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会带来理念上的冲击,有望给证券业带来较大的刺激作用。
“与美国动辄百年的高盛等大行相比,我国证券行业非常年轻,年龄不到30年,不够成熟,核心竞争力相对有限,基本上是靠牌照获得收益。”余凌曲指出,资本市场一旦发生逆转,例如最近几年市场走弱,中资券商的经营就不尽如人意,收入出现了明显下滑。他表示,目前中资券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与客户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相比之下,外资券商在最初拓展市场时存在一定难度;而外资券商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经营理念和风控管理。
有不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传统中资券商的显著优势是客户粘性很强,中短期内将持续发挥这一优势。他认为,目前看来,大型的龙头券商将强者恒强,而外资券商的服务水平、业务能力、资本力量都有望助力其市场开拓。“预计未来外资控股券商将越来越多,中小型券商,特别是小型券商会承受来自于行业龙头与外资的双重压力,突破存在较大的难度。”
●今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
●5月2日,瑞士银行向证监会申请将持有的瑞银证券股权比例从24.99%增至51%。
●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核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瑞银证券14%股权、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12.01%股权转让给瑞银集团。